飛英塔上建奇功
修復后的飛英塔獲專家們的肯定,一致認為:是國內不可多得的杰作
- 湖州市區西北角,全國重點保護文物飛英塔雄峙鬧市。這座最早建于唐代的古塔,因為塔里藏塔,吸引了眾多游人。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塔頂全毀,塔身傾斜。
- 飛英塔在結構上堪稱我國最復雜的高塔之一,修復難度之高,令許多專家望而卻步。古建專家傅清遠等多次考察,最終都沒有拿出很好的維修方案。
- 湖州市邀請了省內和國家級的專家進行多方“會診”,許多專家對該塔為什么會傾斜,提出了各自的看法。黃大樹以自己的獨特眼光分析說:“該塔向一方傾斜,是被風吹斜了的。”此語剛出,引起哄堂大笑。
- “據我觀察,這座塔基礎牢固,因為塔身高,加上這里是平原地帶,就如樹大招風的道理一樣,因為湖州以(東南風為主)所以導致這座塔向西傾斜。”黃大樹這一觀點闡述后,許多專家認為有道理。
- 最終,修復古塔的任務,落在了黃大樹身上。
- 在修到40多米高的第六層時,難題出現了。這里原組裝的8根斜柱木和27米長的剎桿木,要更改為用“井”字八柱連結,才能增強該塔的結構鋼度。
- 這樣的安裝技術史無前例,怎么辦?
- 技術人員苦思冥想,煞費苦心,想不出一個妥善的解決方案。就連許多古建專家,到實地察看后,也無法解決。
- 黃大樹再一次爬上塔頂,上下左右連轉幾圈,一個辦法出來了——“揭鍋蓋法”。
- 黃大樹回想起小時候,母親在做飯炒菜時,總習慣地揭開鍋蓋放在灶臺面邊,鍋蓋既不離開鍋,又可以取出飯菜。于是,黃大樹和他的技術人員們,將塔頂的第七層原封不動用鋼架架起,把塔頂的一半放在七層的塔沿口,另一部分放在腳手架上。然后,將七層的下沿口拆開一點,將“‘井’字形的八柱連結”塞進去。
- 這樣,既不損壞塔頂的原狀,又使塔體得到加固,最后塔頂滑回原處,用“壓力注漿法”均勻地把漿液填充、滲透注入結合部,使塔身和塔頂的磚縫嚴絲密合,天衣無縫。
- 飛英塔修復一次成功,榫卯的精密度連“千分墊”都插不進去。工程竣工后,文化部文物局古建筑專家組組長祁英濤等教授通過實地驗收,一致認為:修復后的飛英塔保持了宋代古塔風格,渾然天成,是國內不可多得的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