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防洪工作,不僅是水利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也是城市建設和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我市地處靈江流域中部,自古雨量充沛,上承天臺、仙居來水,下受潮水頂托,易受洪水襲擾。特別是遇短時暴雨,受地形和排水設施的制約,城市排澇和排水壓力較大,會出現局部積水,影響到城市市民生活。在市政協十四屆四次會議上,九三學社臨海市委員會提出了《關于建立城市防洪常態化工作體系的提案》,對如何建立城市防洪常態化工作體系,提升我市城市防洪排澇能力問題進行了探討。
委員們認為,建立常態化、專業化、高效率、高穩定的城市防洪工作體系是提升城市防洪排澇能力的關鍵因素,建議我市在完善防洪排澇基礎設施的基礎上,優化運管模式,建立城市防洪常態化工作體系,形成防洪、排澇、排水一體化運管。
提案提交后,主辦單位市水利局與會辦單位市應急管理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第一時間對提案提到的問題進行了會商研究,進一步加快推進城市防洪補短板工作,全面提升我市城市防洪能力。
為有效形成城市防洪排澇合力,實現常態化運行管理,去年,我市全面修訂了《臨海市防汛防臺抗旱應急預案》,進一步明確了各部門的防洪職責和運行調度機制。在防洪職責上,市防指統籌協調城市防洪排澇工作,市水利局負責靈江兩岸新建城市防洪堤和沿靈江7座排澇泵站(閘門)、洪池區塊應急排洪工程管理,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負責洛河以西城區河道及內河補水的10座閘門(橡皮壩)管理和古城墻城門封堵,市文廣旅體局、市文旅集團負責古城墻的巡查、養護和搶險等防洪安全管理等。在運行調度上,非應急響應期間,市水利局、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建立了良好的協調機制,密切配合,促進城區內河循環,改善提升河道生態環境。應急響應期間,市水利局負責大田平原及義城港平原河網的統一調度,并從行業監管角度督促各相關單位落實防洪排澇應急措施;市水利局城市防洪運行中心負責城市防洪堤及大田港閘、大慶河閘(泵站)、紅旗閘等防洪排澇工程的運行管理;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負責清水泵站和翻水閘的運行管理,確保內河行洪通暢。
建立科學高效的信息平臺,讓防汛抗洪變得智慧、精準、有序,是我市防汛防臺信息化建設的目標,也是省市數字化轉型工作的需要。經過一系列的探索,我市建成了應急指揮中心,形成了橫縱聯合的數據共享體系,其中縱向對接浙江省公共數據平臺、浙江省水管理平臺、臺州市公共數據平臺等,橫向對接市應急管理局、水利局、氣象局、自然資源和規劃局、綜合行政執法局的數據,實現雨水情、工情(水庫、山塘等)、危險村、搶險資源、預警發布等各項信息的全方位分類、分級別、分屬地展示,建立信息之間的多維關聯關系,使防汛防臺的決策依據數據一目了然,全面提高了防汛防臺指揮的信息化水平。
此外,我市還建立了分層次、分專業的城市防洪搶險隊伍和運行隊伍,著力打造常態化防洪機制。其中,在救援力量保障方面,已組建市級、鎮級應急救援隊伍148支3067人;在專業隊伍建設方面,已組建反應迅速、專業熟練、科學高效的應急搶險隊伍,備足搶險物資,隨時應對內澇險情的發生;在工程運行管理方面,落實專人24小時值守,加強對泵站等設施的運行管理和定期維護,并將視頻監控接入智慧城管平臺,實現遠程監管。
據悉,我市目前已基本建成城市防洪常態化工作體系并努力完善中。下階段,各有關職能部門將在市防指的統一協調下,進一步深化論證防洪運管一體化的可行性,優化頂層設計,同時配強現有隊伍的力量,加強技術培訓和應急演練,努力打造防洪體系管理鐵軍,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