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是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能否深刻理解和精準把握這一共同富裕的內涵和要求,關系到能否真正推動共同富裕實踐走前列爭先行。
如果把共同富裕的理想比作一棵樹苗,這棵樹苗能否長成參天大樹的決定性因素便是它植根的土壤。沒有全面小康,沒有物質條件,就如同土壤過于貪瘠,共同富裕的理想根本無法破土而出。但倘若單純具備物質條件,整個社會的精神生活不夠豐富充實,就像土壤中肥力不足,依然會影響植株的后期生長。所以,要想共同富裕的理想開花結果,我們就要不斷夯實整個社會的物質基礎,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精神生活,兩者兼顧、同時發力,持續改良共同富裕理想賴以扎根的土壤。
人民群眾所期望的共同富裕,從來不只是生活的富裕富足,也意味著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滿足。自古以來,人們就向往著物質充裕、精神和美的理想社會。老子曾說:“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弊詈笠粭l“樂其俗”,就反映了對精神生活的追求。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描繪了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那里“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這段描述展現的同樣是物質無虞、精神無憂的理想生活狀態。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民群眾在追求物質生活共同富裕的同時,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它包括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公平,包括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社會福利體系,包括誠信知理、與人為善的崇德社會風貌,也包括綠水青山、藍天白云的良好生態環境等等。正因為如此,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既要促進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也要促進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努力實現人民物質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平衡。
只有兼顧了物質精神的共同富裕,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才是人們看得見、摸得著、感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才是底子過硬、成色十足的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