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后,氣候逐漸干燥,夜晚雖然涼爽,但白天有時氣溫仍較高。中醫認為,熱能傷津、傷氣,燥勝則消耗津液。秋分過后養生保健應做好適當進補、平衡膳食、預防秋燥三方面。
秋燥的癥狀主要表現在呼吸系統、皮膚以及腸道等三個部位。呼吸系統的秋燥癥狀主要表現為口鼻干燥、咽部干燥等。皮膚的秋燥癥狀表現為皮膚的干燥、瘙癢,甚至出現干裂、皮屑脫落等,尤其需要引起注意的就是老年人和糖尿病患者。而腸道干燥則是表現為腸道津液不足,容易出現大便干結難解、便秘、腹脹等情況。在預防秋燥時應選用滋養潤燥、益中補氣的食品,如西洋參、太子參、麥冬、沙參、地黃、黃精等。
“補”,一般是針對“虛”來說的,每種進補品都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不是每個人都適宜進補,更不能覺得補品越貴越好,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因此與之相適應的補品也是不同的。有些價格昂貴的補品,并非對每個人都適合。應實用有效為原則,即老百姓說的“缺啥補啥”。秋季進補,就應針對涼燥進行,溫潤為主,不宜過于燥熱,也不宜大補,中藥滋補品種類較多,性能各異,進補之前,應先辨明氣血陰陽及體質虧損的差異,針對性的補品,方能收到良好效果。倘若不分青紅皂白亂補,人家補啥自己也跟著補,結果影響體內陰陽、氣血、臟腑功能的平衡,不但無法增強體質,還可能加重病情,即使身體很虛需要進補的人,也要循序漸進,最好是先調理,后滋補。
秋已過半,氣溫由熱轉涼,人體的消耗也逐漸減少,食欲開始增加,人們選擇食物的范圍擴大了。這時,在膳食調配方面要注意的問題就是要平衡膳食,可以根據秋天季節的特點來適當進補,為過冬做準備。而秋季進補則應遵循“補而不峻”“防燥不膩”的原則,可以增加一些營養物質的攝入,如鴨肉、豬肉、鱉肉、烏骨雞、魚、禽蛋、奶制品等既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同時還能增強抗病能力。而對于脾胃虛弱、消化不良的人群來說,可以常服健補脾胃的蓮子、山藥、扁豆、百合等。
除此以外,秋季的飲食還應當注意“少辛多酸”,少吃辛辣發散之品,如辣椒、生姜、肉桂、花椒等。同時也要少吃煎炸燒烤等肥甘厚膩之品,這些食物易生濕熱,損傷脾胃,加重秋燥。相反,可以多吃葡萄、石榴、柚子、山楂等酸性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