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上午,市紅十字會和江南街道工作人員走進臺州市原種場退休職工陶開品的家,為其家屬送上浙江省紅十字會頒發的陶開品遺體(組織)捐獻榮譽證書,并向他們表示誠摯的敬意與慰問。
今年9月6日,81歲的陶開品因病離世,家人據其遺愿,捐獻了他的遺體、眼組織和腦組織,他由此成為我市第8位捐獻遺體(組織)的市民。
“國家幫我治病,死后我捐獻遺體回報社會”
陶開品生前是臺州市原種場的退休職工,年輕時患了類風濕關節炎,隨著年齡的增加,糖尿病、尿毒癥等接連而來。雖然飽受疾病折磨,但生性開朗的他積極醫治,樂觀面對。
因為治病,多年來,陶開品一家的積蓄幾乎都被用來看病,但全家人始終對他不離不棄。妻子章仙花每日為他端茶送飯,擦洗身體,沒有一句怨言;兩個兒子跑前跑后,接送父親出入醫院。一家人團結一心,努力讓生病的陶開品多一點快樂。
四五年前,小兒子陶繼勇談及遺體捐獻,陶開品聽了,說:“這輩子,靠國家政策好,我才有幸活到今天,死后,就把我的遺體捐了,也算為社會做點好事吧!”作為相濡以沫的妻子,章仙花十分理解丈夫的心情,這些年因為國家與單位的政策和救助,老伴一次次從鬼門關回來,能活這么久,他非常滿意了,他希望死后為社會出點力,應該支持他。
9月6日,陶開品離世,他的遺體被捐獻給了浙江大學醫學院,眼組織被捐獻給了臺州醫院。
“多一個人做有意義的事,這世界就多一份希望”
父親和病魔抗爭了50多年,從小陪伴他左右的兩個兒子看多了醫院里的生老病死,對生死有了更深層次的看法。今年52歲的陶繼勇告訴記者,父親生病的這么多年里,他和哥哥陶繼志一起陪護左右,在醫院的時間里,那些等待換肝臟、腎臟10多年的病人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一個合適的器官對他們來說,就是生命的希望,而因為捐獻者太少,這樣的希望又何其渺茫。
當陶繼勇與父親談及這個話題時,一家人都非常坦然:人死了,最后都是燒成一抔灰,不如捐獻遺體,做點有意義的事,給生者帶去一份希望。
父親捐獻遺體后,陶繼勇也和市紅十字會簽訂了遺體捐獻協議,在他看來,多一個人做這樣有意義的事,這世界就多一個患者結束病痛,開始新的生活。
“希望更多人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延續”
記者從市紅十字會了解到,近年來,我市加大對無償獻血、捐獻造血干細胞和器官(遺體、組織)的宣傳動員,堅持走訪慰問造血干細胞捐獻志愿者和人體器官捐獻者家庭,向人體器官捐獻者困難家庭子女發放助學補助1.7萬元。截至目前,全市造血干細胞累計采樣入庫515人,成功捐獻4例;登記人體器官(遺體、組織)捐獻志愿者1167人,人體器官累計捐獻20例,遺體捐獻8例。
“遺體捐獻,體現了捐獻者生前回饋社會,讓生命價值最大化的高尚情懷。今天我們看望慰問遺體捐獻者家屬,向他們表示敬意和感謝。”市紅十字會黨組書記、常務副會長陳春陽表示,人體器官移植和遺體科研對保障生者的生命質量意義巨大,他們希望通過各種形式和載體,讓更多人知曉遺體捐獻工作的重要性,一起參與到遺體捐獻工作中來,讓生命在有生之年參與社會建設,離世后依然能和社會融為一體,以另一種方式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