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同事們眼中的科技創新能手,也是學生心目中的良師益友。
18年來,他勤奮工作,在科技教育中屢創佳績,先后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臺州市先進科技工作者、臨海市拔尖人才、臨海市科技創新名師工作室領銜人。他就是臺州初級中學教師盧能曉。
回到臨海為母校科技教育出力
1993年,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的盧能曉就職于臺州地區經濟技術研究所,從事家用電器的研究與開發,后在臺州地區專利事務所從事專利文獻的研究,早早就擁有了十多項國家專利。2002年,因臨海市人才引進到臺州初級中學當老師,成為一名科技教育工作者。
“我是黃巖人,高中時曾在這里讀書,能夠回母校執教我很幸福。帶領學生開展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和創造力,是我最大的心愿。”懷著滿滿的教育情懷,盧能曉開始了科技教育工作。
探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盧能曉看來,未來社會需要的不是單純的知識型人才,而是有家國情懷和創造力的人才。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讓他們接觸到真正的科學研究,他經常帶領學生到浙江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理工大學等高校參觀學習,到括蒼山風電場、吉利汽車等企業參觀各種工業設備和生產流程,增加學生鍛煉和實踐的機會。
教學中,盧能曉把課堂搬到實驗室,同學們被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都圍繞一個科學課題,進行探究性學習。每當團隊在研發上碰到瓶頸,盧能曉都會引導學生往哪個方向查閱資料,遇到空白的領域,他自己也參與進來一起學習,并告訴孩子們要用不同的思維方式思考。
2003年,他輔導學生發明的“直流鉗型電流表”獲得了第18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2004至2006年,他輔導學生完成了“長壽命二步法觸點繼電器、開關系列”“二手車表面涂層檢測儀”“內燃機機油壽命監測裝置”的研制,實現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的四連冠,臺州的科技教育一躍成為全省第一。盧能曉介紹,傳統開關的使用壽命一般是10萬次,“長壽命二步法觸點繼電器、開關系列”使得開關的使用壽命提高了10倍。
從2003年至今的18年來,臺州初級中學在科技創新領域不斷取得優異成績,共獲得全國一等獎7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7項、浙江省一等獎40多項。
專利成果產業化
年銷售額約2億元
在臺州初級中學的科技成果展廳里,記者見到了盧能曉和學生的發明成果,其中很多都已投產。帶監測傳感器的高壓真空斷路器、長壽命汽車繼電器、大型廚余垃圾處理器、遮陽棚、太陽傘、自動暴走鞋、折疊花籃等產品琳瑯滿目。
現場盧能曉給記者展示了他的得意發明——遮陽棚,原有的遮陽棚一般需要兩個人同時完成搭建,如果一個人搭建就比較費時費力。而對產品結構經過創新設計后,這款遮陽棚一個人在幾秒鐘之內就可以輕松完成搭建,大大提高了使用效率。該產品獲得了中國、美國、澳大利亞的專利,目前專利轉讓給了一家戶外用品生產企業,每年的產值2億元左右,產品主要用于出口,深受外國消費者的喜愛。
十幾年來,臺州初級中學的師生不斷地研發適合市場的專利產品,已獲得中國專利120多項、美國專利3項、澳大利亞1項、德國1項,累計投產31項,這些專利的收益大部分被盧能曉用于實驗室的建設及資助學生的研究。
展望未來,盧能曉說,青少年是國家的未來,希望有更多的同學參加到科技創新活動中來,更好地成長,以后為國家做出更多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