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學生們正在校園里的“田垟頭”開展勞動實踐。 孫海康攝
12月2日,節氣近至大雪,大洋中學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里,包菜、青菜、蠶豆、油菜、芥菜……各種各樣的蔬菜精神抖擻,沐浴在陽光下泛著油亮的光。大課間后,學生和老師們來到這里,忙著給蔬菜松土、澆水、除草,“田垟頭”里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這是該校以勞動實踐的形式落實“雙減”政策,不斷提升學生素質教育的一個縮影。去年以來,該校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在校園里打造菜園,用“勞動”這一最直接、生動的形式讓學生沉浸于不一樣的育人環境,通過播撒“勞動”種子,讓“五育”落地生根,在“勞育”與其他“四育”的相互融通中,實現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育美,讓“雙減”落地有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校園建起“田垟頭”“農民伯伯用鋤頭前,會把鋤頭放在水里浸泡一下,這樣可以起到加固作用。”當天,校園的勞動實踐基地里,該校校長李小兵一邊說,一邊為同學們示范鋤頭的用法,“握的時候,手要一前一后,這樣力量才能放得出,鋤頭入地深,翻出的泥土也多。”一番指導下,大家有模有樣地在自班田園里鋤起了地。
那邊,三五成群的學生在科學老師的帶領下澆水、拔草、施肥,認識蔬菜的種類和成長過程,采摘下成熟的小青菜,熱烈討論有多少種烹飪方式、哪種味道最好,校園上空,嘰嘰喳喳歡騰著青春的聲音。
這片被取名為“田垟頭”的區域占地約7畝,坐落校園的西北角,學校將之劃片后分至20多個班級種植。課間操后,小小菜地成為同學們蜂擁而至的熱鬧地方,“綠野仙莊”“四季園”“聚寶源”……大家不僅給它們取名、種植時令鮮花和蔬菜,還澆水、除草、排水……在感受傳統農耕文化魅力的同時,體會勞動的快樂。
“感覺課堂就像搬進了田園,我們不僅在勞動中體會到農民伯伯耕作的辛苦,還以一種有趣的方式將書本上的知識學得更深更透了。我們都喜歡這樣的大課堂。”七年級學生周金安然說。
田園里培養探究精神
種植過程冒出來的各種問題對鮮少接觸農活的學生來說,面臨挑戰、考驗,也充滿熱情與執著。
“原來雨水多的時節,田里積水多,菜都被淹死了。我們就想著開溝挖渠排水。”“種子播得太密,菜苗擠挨在一起,不容易長大,我們請教老師后,知道要及時移栽,讓它們有足夠的成長空間。”“第一次播種,過了很久,種子都沒能發芽,但我們沒有放棄,翻閱資料找出土壤肥力等因素。”……發現問題后,同學們查找資料、分析驗證、請教老師,最終解決問題,真正做到在學習中探尋種植奧秘,積累科學知識,培養探究精神。
“田園里的視野多維立體,給人自然直觀的感覺,我們把美術、語文課堂帶到實踐基地,發散式地舉辦多種豐富活動,如豐收節的‘手繪種植筆記大賽’‘《我與種植的故事》征文比賽’‘科學種植探究分享會’等,在體驗農業知識與生活的緊密聯系中,增強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提升藝術素養。”該校團委書記孫奕告訴記者。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同學們在精心養護班級的一塊塊小小田地時,學校也通過一體化評價對應學生不同階段取得的勞動成果。“最佳種植記錄獎”“最佳種植手繪筆記獎”“最具科學探究獎”……它們給學生帶去滿滿榮譽感,也激勵他們把科學的想法付諸實踐,展現成果,從而培養大家的創新意識、效率意識、成果意識和勞動精神。
多方聯動促全面發展
當天一大早,七(5)班李同學的媽媽來到校園的班級“拾畝園”田地里,為那里的蔬菜鋪上草木灰,以防御冬日寒潮給蔬菜帶來的傷害。“學校開地組織同學們種菜,我家孩子特別開心,遇到問題了,就回家問我。我種菜地好多年了,特別開心把自己的經驗傳授給孩子們,幫助大家齊心協力把班級的菜園種得最好,這種教育方法比單純的課堂教育有趣得多,也有效得多。”李同學媽媽告訴記者。
勞動實踐課程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校老師精心設計每一次實踐課程,統籌安排,嚴格實施,并邀請有種植經驗的家長參加指導,在家校聯動中,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和實用技術,啟迪他們的靈感和智慧,在勞動的成功中享受快樂,在勞動的果實里品嘗喜悅。同時在勞動課中強身健體,有機結合德、智、體、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勞動,不僅創造財富,更砥礪精神。‘雙減’讓學生們有了更多課余時間的同時,我們希望通過‘勞動’這一形式,磨練大家的意志、提高大家的素養,幫助他們用辛勤的汗水收獲希望,成就夢想。”李小兵說,我們有理由相信,只要耕耘不懈,“勞動”這顆種子,必能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長為參天大樹,成為“雙減”政策下校園里的一抹亮麗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