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流轉,情懷不變,文化不衰。”五年來,我市文化旅游體育服務體系日益完善,文旅產業競爭力顯著提升,非遺傳承與保護風生水起,城鄉群眾基本文化權益得到更好保障……全市各地處處流淌著濃厚的人文氣息,處處展現著文化迸發出的蓬勃生機與活力。
“我市的文旅體育發展氛圍越來越好了,傳統文化也都得到了很好的傳承。作為臨海人,我感到很驕傲。”談起近年來臨海文旅體育產業的發展,市民張先生豎起了大拇指。
公共文化推進有力
文化如水,滋潤萬物悄然無聲。文化惠民工程是政府民心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指出:“廣大文藝工作者要走出方寸天地,閱盡大千世界,讓自己的心永遠隨著人民的心而跳動。”我市廣大文化工作者牢牢把握這一方向,群眾喜歡什么、期盼什么,文化工作就展現什么、推進什么。
自從我市“和合書吧”建成開放以來,退休在家的劉老先生就多了個好去處,每天早飯后,他都會和老伴一起前往家附近的“和合書吧”,找本書,靜靜地呆上半天。劉先生表示,在這里,休閑學習兩不誤,感覺生活在臨海的幸福指數都提升了。
“走,逛書吧去!”像劉老先生一樣,越來越多的臨海人開始愛上了逛書吧。在臨海市區,大大小小的圖書館正悄然走進大家的生活,市民們的文娛活動也多了一種打開方式。
據了解,五年來,我市公共文化設施不斷完善。我市主城區建有國家一級圖書館、國家一級文化館、國家二級博物館以及展覽館、非遺館、規劃館、藝術館等公共開放空間,全市建成農村文化禮堂552家,實現19個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全覆蓋。我市全面打造“和合書香城市”,構建“十分鐘圖書閱讀圈”,建成“和合書吧”(自助圖書館)17家,建成鎮(街道)圖書館分館9家。
如果說“和合書吧”給大家提供了一個學習休閑的平臺,那么,市文化館推出的“府城文化百花園”系列群文活動,可謂為市民們打開了另一片文藝天地。
——開設“桃蹊學堂”。組織器樂、舞蹈、聲樂、戲曲、攝影等培訓和攝影創作采風活動,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滿足群眾文化需求。
——舉行“蘭芷傳承”活動。組織人員進企業、進社區、進校園,開展小品、民樂、越劇等公益輔導服務。
——組建“風荷團隊”。扎實推進“戲曲票友之家”“崇和合唱團”“絲竹民樂團”“青年舞蹈社團”“天使合唱團”“東二九電聲樂團”“戲劇社團”等公益性文藝團隊建設,把精彩演出送到群眾中間。
——舉辦“舜華藝展”。今年以來,先后舉辦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系列展;《小城印記》系列展覽和“風揚正氣墨捍清風”臨海市清廉書法展等活動。
“做群文工作很辛苦,但要堅持,文化干部要有奉獻精神,要有情懷。我們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創作更多優秀的文藝作品,不斷地為廣大人民群眾做好服務,努力把我市的文化惠民工作推向一個新的高度。”市文化館副館長金曉霞對記者說。
全域旅游基本形成
以前,市民說起逛老街,就會想到古城街道的老城區域,而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的農村老街被修繕一新,成了很多人慕名而去的打卡地,尤溪老街就是其中之一。
“想不到在尤溪還有這么一條老街,保持了這么好的原生態。”來這里游玩的人們紛紛說道。
尤溪老街始建于1840年,自黃港橋起,止于天主堂,街長約500米,一度是尤溪鎮百姓的貨物貿易集散中心。近年來,尤溪鎮按照“尊重歷史、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保持老街原有風格的基礎上,對部分建筑外立面進行了修繕和提升,對部分危房進行了加固和改造,使老街以一種嶄新的姿態重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
尤溪老街的重新開街,只是我市打造全域旅游的冰山一角。近年來,臨海的旅游目的地正在多點開花,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品牌效應凸顯,括蒼山名山公園、涌泉“恬蜜小鎮”、尤溪“運動小鎮”、羊巖山茶文化園、安基山滑翔傘基地等景區建設不斷為臨海旅游產業加碼。與此同時,各景區業態不斷豐滿:概念書店、文創中心等相繼落地,“星巴克”“肯德基”“老娘舅”“新榮記”等高端連鎖品牌店開業,“迎春里”“余豐里”“草宿”“未文山舍”等一批高端民宿推進了“臨海山居”民宿品牌的打造。
串“珠”成“鏈”。近年來,我市不斷完善城市交通服務功能,將旅游交通專線、城市公交專線延伸到所有旅游景區和省級A級景區村莊,配套建有新客站、動車站、停靠站等,既有游1、游2等為游客觀光專設的旅游大巴,也有211、218等途經核心景區的城市公交。城市騎行道、景區游步道、東湖、靈湖水上交通等慢行系統形式多樣,共享汽車、自行車等交通服務完善。目前,我市全域旅游格局基本形成。
做足“旅游+”文章
近年來,我市不斷深化“旅游+”文章,走出了一條文旅融合發展的特色之路,受到了各方人士的好評。
——深化“旅游+文化”融合。圍繞“千年府城,自在臨海”文旅IP開發一批新的文旅融合項目,打造“可游、可學、可研、可做、可秀、可評”的文旅新品牌。深化“浙東唐詩之路樞紐地”建設,投資10億元打造唐詩之路-臺州府城全國研學游營地項目,依托巾山旅游資源,建設寫生基地、傳統文化體驗區、國學基地、民俗文化體驗基地。
——做精“旅游+美食”文章。大力推進“百縣千碗府城家宴”工程,積極培育、挖掘和弘揚臨海傳統美食文化。連續舉辦多屆府城家宴比賽,推出府城小吃免費品嘗活動。積極培育紫陽街區為省級百縣千碗美食街,引導餐飲企業按照標準化創建體驗店,目前已完成1家示范店、3家體驗店建設。不斷加快培育消費體系,為游客提供更優質的服務。注冊“百縣千碗府城家宴”等品牌商標,開展“百縣千碗府城家宴”美食人文交流。
——發展“旅游+體育”產業。緊抓體育產業發展機遇,依托臨海山海資源優勢,先后建設括蒼山、大雷山越野徒步線路和江南大峽谷、安基山滑翔傘基地、桃渚垂釣基地、東磯列島運動休閑海島公園等十余處戶外運動基地。成功舉辦“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安基山滑翔傘國際邀請賽、白水洋百公里毅行等品牌體育賽事,其中“柴古唐斯·括蒼越野賽”已成為目前國內山地越野賽里參賽人數最多、專業級別最高、影響力最大的賽事,獲評國家體育產業示范項目。
據了解,過去五年,我市成功舉辦中國(臨海)戶外休閑用品展覽會、中國(臨海)古城文化節、臺州府城公共藝術節等具有區域和國際性影響力的文化旅游活動,形成品牌推廣與宣傳影響力。我市連續四年舉辦“千年古城·更憶臨海”全國攝影大賽作品展。各地舉辦的桃花節、楊梅節、羊巖茶文化節、柑橘采摘節等鄉村文化節慶活動漸成知名品牌。此外,我市于2020年成功舉辦臺州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音樂節——天生狂野音樂節,于2021年成功承辦第十四屆全運會空手道項目資格賽。
保護與傳承,
傳統文化得以弘揚
臨海置縣設郡已有2000多年,享有“千年臺州府、滿街文化人”的美譽。臺州府城是臺州歷史文化的集聚地,形制肌理、歷史文脈延續至今,府城內有百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近年,我市如何做好“非遺”工作?
——政策保障,夯實非遺保護基礎。我市出臺《臨海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文件,明確提出“非遺”的產業化也是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搭建平臺,打造“非遺+旅游”品牌。“非遺”讓旅游有內涵,旅游讓“非遺”有活力。近年來,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和臺州府城文化旅游景區運營方建立廣泛合作,積極引導優秀“非遺”項目入駐景區,著力構建了“‘非遺’實景式演出”“‘非遺’大舞臺”“‘非遺’小劇場”“‘非遺’傳統技藝集市”“‘非遺’研學基地”等諸多“非遺”展示、演出、研學、經營等系列品牌。
——鄉村振興,鑄造“非遺”旅游亮點。近年來,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通過和各鎮村合作、鼓勵扶持“非遺”傳承人等方式,陸續在鄉村建立了20余家“非遺”專題館,以此展示鄉村“非遺”魅力,鑄造鄉村振興亮點。2018年開始,通過打造以“鄉村振興美麗‘非遺’鄉村游”為主題的“非遺”旅游線路的方法,讓深藏于鄉村的“非遺”館活起來。至目前,已開發出一條環我市東部沿海各鎮的“非遺”旅游線路,融合了四個鄉村“非遺”館、一臺“非遺”表演和一個國家級傳統古村落。游客在欣賞“非遺”展示的同時,還可體驗并購買自己喜歡的“非遺”產品、品味“非遺”特色小吃。
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張志軍說,“文旅融合”發揮了我市“非遺”資源稟賦,迎合了旅游發展趨勢,契合了國家政策導向,是推動我市旅游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傳承保護文化資源、提升城市影響力的必然要求。
據了解,截至目前,我市有國家級“非遺”項目2項,省級“非遺”項目21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5人。依托“非遺”中心,我市重點培育了以張秀娟剪紙藝術中心、臨海漆藝館等為核心,集非遺傳習、藝術創作、學術交流于一體的“非遺”綜合性傳承基地。我市還以黃沙獅子、臨海詞調為重點,建立了21個傳習所和15家專題性展示館;組織開展國家“非遺”臨海詞調、省級“非遺”大石車燈戲等表演培訓班,促進“非遺”傳承發展。
一枝獨秀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臨海這座千年古城,乘著文旅融合發展的東風,已綻放滿園芬芳,散發出無窮的活力與魅力。“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市文廣旅體局將以勇爭一流、突破跨越的奮斗姿態,繼續推動全域旅游縱深發展,全面構建文化高地潤富,積極打造中國戶外運動勝地,把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變為現實,為臨海奮力打造共同富裕示范樣板貢獻文旅力量,以優異的成績向黨的二十大獻禮。”市文化廣電旅游體育局黨委書記、局長王榮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