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是破解“垃圾圍城”、推動資源循環再利用的重要一環,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是進一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和生活品質,提升城鎮生態文明建設水平的必經之路。近年來,東塍鎮扎實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受多種因素影響,在推行過程中仍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本文在摸清該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基礎之上,查擺問題、分析原因,并提出進一步做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相關思考。
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開展情況。
東塍鎮區域面積165平方公里,轄33個行政村,常住人口5.4萬人。據統計,全鎮平均日產垃圾75噸左右。目前,鎮中心區12個行政村交由環衛保潔清運市場化運作,由新城環衛公司承包保潔清運,年投資額548萬元;其余行政村的環衛保潔由村保潔員負責,根據村人口數多少,每村配備1至4名保潔員,村保潔經費156萬元,其他突擊清理費用約80萬元。
(一)加強組織領導,壓實工作主體責任。該鎮以《臨海市“垃圾革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意見》《2020年臨海市“垃圾革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為指引,明確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指導思想、目標、任務、措施、要求等。加強組織領導,成立以鎮黨委書記、鎮長為“雙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生態文明辦公室,專人負責推進垃圾分類工作,各線各部門通力合作,逐步建立規范標準,細分生活垃圾處理職責分工,建立村組戶三級網絡,抓實“聯動機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做到工作有機制、有人員、有經費、有保障。
(二)提升分類能力,完善三端體系建設。一是聚焦源頭減量。推進超市、門店、市場綠色包裝治理,推廣使用“菜籃子”“布袋子”,全面落實“限制一次性消費用品”,積極執行“限塑令”。二是提升分類效果。鎮區垃圾分類標準實行“四分類”,其他村實行“二分類”。同時規范并及時更新果殼箱、分類桶等分類容器的標志及宣教內容。三是提升轉運能力。百分百完成“撤桶并點”任務,鎮區共配置環衛專用車輛164輛,標志規范,按照擬定路線每日定時分類清運;完善城鄉環衛保潔與垃圾分類一體化建設,建造鎮級垃圾中轉站1處、村級垃圾中轉站16處,方便垃圾就近清運,提升清運效率。
(三)造大輿論聲勢,號召全民參與分類。線下于鎮政府、衛生院、中小學、下街廣場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創建鎮級垃圾示范點,以點帶面宣傳推進垃圾分類;墻繪垃圾分類宣傳語20處;動員廣大黨員干部、志愿者、網格員、婦女代表等,上門入戶宣傳。線上借助“報、網、端、微、屏”等各類媒介,傳播省、市、縣三級垃圾分類相關政策條款、分類熱點新聞及分類知識,增強分類意識,進一步加深群眾對垃圾分類的理解,提高投放熱情和積極性,促進養成文明習慣。
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困難及原因分析。
(一)前端群眾垃圾分類收集習慣養成難。生活垃圾分類不同于傳統“隨手扔”式的垃圾排放方式,可以說是對人們生活習慣的一種顛覆,不僅需要分類處理設施的支持,還需要公眾對垃圾分類知識的認知,以及具有環保理念和自律意識。根據調研發現,該鎮居民對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主動性不強,導致垃圾分類工作難以落到實處。
(二)中端垃圾分類清運處理落實難。該鎮中心區環衛保潔清運運作市場化,由新城環衛公司承包保潔清運,垃圾混運現象時有發生,“前分后混”的垃圾處理方式一定程度上挫傷了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三)末端垃圾分類監督管理體系缺失。參與垃圾分類關系到居民一種新的生活習慣、企業一個新的工作方式,需要有環保意識作為內生動力,同時離不開相應的監督管理。目前,該鎮尚未形成完善的垃圾分類監督管理體系。居民、企業缺少監管約束,不需承擔相應的道德、經濟責任。
三、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的建議。
“道雖邇,不行不至;事雖小,不為不成”,垃圾分類的推進不能紙上談兵,而需要每個人付諸實踐。調動企業、居民的積極性,要從宣傳力度、清運管控、監管機制三方面同時入手。只有全社會共同發力,切實做到垃圾分類才能有效減少城鎮環境污染問題,才能構建綠色環保的健康環境。
(一)構建立體化宣傳體系。推進垃圾分類工作農民群眾是主體,全民參與是關鍵,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群眾參與垃圾分類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做到全民參與、共建共享。一方面,突出宣傳重點。以《浙江省生活垃圾管理條例》為主要宣傳內容,結合垃圾分類常識、“撤桶并點、定時定點”等重點工作內容、要求,使群眾明確、快捷了解生活垃圾分類,全面提高群眾環保意識。另一方面,拓寬宣傳渠道。在借助線上線下各類媒介,繼續營造分類氛圍的同時,構建全方位宣教網絡,引入專業策劃團隊,充分發揮“講師團、志愿者、督導員”三支隊伍的力量,使垃圾分類深入人心。
(二)完善收運系統建設。垃圾的收集、運送和處理處置是一個系統化過程,而垃圾清運是整個系統中銜接上下流程的關鍵,是防止二次污染的重要一環,有效落實垃圾分類清運至關重要。一方面,源頭配備設置生產垃圾分類投放收集設施。統一全鎮垃圾分類標準,由政府出資統一采購使用與城鎮垃圾分類收集設施相匹配的家庭垃圾分類收集容器,按戶進行配發;公共場所由城管部門在垃圾收集源頭按工作職責規劃、指導、設置分類處理所需配備的垃圾收集桶。另一方面,完善清運設施建設。將垃圾清運車按“四分法”垃圾分類標準進行四色分類,在車身兩側做明顯標志,分類運送對應垃圾。另再一方面,加強環衛隊伍建設。將垃圾清運管理主體責任落實至環衛公司,定期組織對負責垃圾分類運輸裝運人員進行垃圾裝載專業培訓,并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對混裝分類垃圾工作人員實施嚴格問責。
(三)健全分類監管機制。監督是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把利劍,相應的監管機制有利于引起居民和企業對垃圾分類的重視,調動垃圾分類積極性,推動分類工作順利進行。一方面,加大執法監管力度,在垃圾收集點安裝監控錄像和喇叭,依法查處、制止企業混倒、亂倒工業垃圾,對“一鍋端”式的垃圾清運車輛嚴格追責處罰,對亂丟亂扔垃圾的居民進行曝光,充分發揮示警作用。另一方面,本著“誰污染誰付費”的原則,強制執行垃圾收費,倒逼居民和企業進行垃圾分類與減量工作。另一方面,建立有獎投訴舉報機制,充分發揮群眾投訴舉報對農村環境的監督作用,確保垃圾分類工作落到實處、不留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