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2月1日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的工作人員堅守崗位,實時關注疫情動向,確保第一時間對疫情做出相應的防控措施。 王翔攝
1月31日,農歷除夕,在千家萬戶闔家團圓的時刻,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卻是燈火通明:一雙雙聚精會神的眼睛、一臺臺電腦、一個個電話,上傳下達,答疑解惑……一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無聲卻緊張。
“女戰士”張偉霞的工作筆記本
在指揮部綜合協調組,有這樣一名“女戰士”,她扎著干凈利落的馬尾,戴著金邊眼鏡,眼神溫柔卻堅定,她就是綜合協調組的聯絡員張偉霞。
張偉霞有一個工作筆記本,上面記錄著她每天要做的事情。
“作為聯絡員,每天的工作非常繁雜,所以我每天下班前,都會把第二天要做的工作梳理一遍,記在筆記本上。一接到新的任務,也趕快在本子上記下來,確保工作無遺漏。”張偉霞笑著對記者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記者拿起她的筆記本翻了翻,只見本子上密密麻麻記錄了每天要做的事,有通知下發、表格上報、方案起草、會議籌備等,忙的時候,一天要做的事多達20余項。每項工作記錄的前面,張偉霞都會用不同的記號標注工作進展。
“打勾表示已經完成,橫杠表示不用做了,三角形表示存在困難。”張偉霞說,綜合協調組是指揮部上情下達和下情上達的橋梁,任何一項工作部署都至關重要,必須做到全程無遺漏。
正聊著,張偉霞的手機響了,原來是小兒子帆帆發來視頻通話請求。接通電話,孩子興奮的小臉出現在手機屏幕上:“媽媽,我正和爸爸放煙花呢!你看,煙花多漂亮啊!媽媽你什么時候下班呀?我們一起放煙花!”孩子的聲音里充滿著期待。
“你們先玩,媽媽發完這個通知就回家。”面對孩子的期盼,她安慰道。
張偉霞是兩個孩子的媽媽,大兒子11周歲,小兒子5周歲。她已有兩個多月沒有好好陪過孩子了。“去年12月初省內局部發生疫情后,我們的工作任務更重了,幾乎每天都要工作到深夜。下班回到家,孩子們都睡了。第二天一早上班出門,孩子們都還沒有醒。”談起孩子,她的眼神黯淡下來:“感覺虧欠孩子很多,幾乎沒有時間陪他們。”雖然如此,她對這份工作沒有絲毫怨言。她知道,她有牽掛,但更有責任,這份責任比泰山重。
“守夜人”俞建軍的折疊沙發床
在排摸管控組辦公室的一角,有一張折疊沙發床,上面放著一條綠色軍用被,這是俞建軍經常休息的地方。
排摸管控組的主要職責是通過“大數據+網格員”的手段,第一時間找到來自重點地區的高風險人員,并督促鎮、街道按要求落實分類管控——這也是守好我市“外防輸入”的最后一道防線。作為排摸管控組聯絡員及業務負責人,俞建軍深感責任重大。
每天晚上,全市涉疫地區人員排摸情況一出來,他就要通過浙政釘工作群、電話等方式向全市各鎮(街道)、各部門部署人員分類管控工作,往往要工作到凌晨一二點鐘,于是辦公室的折疊沙發床也就成了他日常休息的地方。工作完成后,沙發床一拉,被子一鋪,對付著睡一覺,睡醒后,又迎來新一天的工作。
2021年德爾塔變異毒株肆虐全球,全國疫情接連呈多點散發狀態。各類管控政策都會在每一波的疫情中逐步得到更新和完善,對于每一個政策文件,俞建軍都要熟讀后提取相關工作要求,用于部署全市各鎮(街道)、各部門落實。各鎮(街道)、各部門工作人員在工作中遇到政策性問題時,第一個想到的都會是他,因為他總是會找到相應的政策答疑解惑。每當疫情嚴重時,他的手機基本都處于通話狀態,平均每天要接百來個電話,直到夜深人靜才會消停一點。他因此被同事們戲稱為疫情“守夜人”。
有一次,俞建軍兒子所在幼兒園的老師向全班同學問了一個問題:“你爸爸最喜歡什么?”俞建軍兒子的回答是:“我爸爸最喜歡工作和打電話。”兒子的回答讓俞建軍好笑又無奈,他深深明白,排摸管控工作就是跟疫情搶時間,與病毒爭速度,不分晝夜,自己多辛苦一刻,群眾的安全就多一份保障,這樣一想,他心里就釋然了。
“只要能守得一方安寧,再苦再累都不算啥。”俞建軍說。樸素的話語,也是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全體工作人員的心愿。
在這場戰“疫”中,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還有許許多多像張偉霞、俞建軍這樣的工作人員,他們在各自的崗位上默默奉獻,像一顆顆螺絲釘,擰緊防疫“開關”,像一個個陀螺,忙到不知何時才能回家。
“喂,您好,這里是防控指揮部24小時咨詢熱線,請講……”晚上10時,接線員還在熟練地回答市民打進來的各類咨詢電話;流調溯源組的工作人員還在電腦前通過大數據排摸全市涉疫人員;冷鏈食品“物防”專班的工作人員還在部署進口物品核酸檢測任務;核酸檢測組的工作人員還在對全市重點人員、重點物品及相關環境進行預警監測、統計信息、匯總數據,為戰“疫”指揮提供決策支撐;物資保障組的工作人員還在盤點物資用品,統籌安排后勤保障;宣傳組的工作人員還在工作群里部署疫情防控宣傳工作;督查指導組的工作人員還在視頻連線會議室督查各鎮(街道)應急值守工作……指揮部有序運轉、忙而不亂、有條不紊。
虎年的鐘聲已經敲響,鞭炮聲此起彼伏,大街上往來的車輛越來越少,人們都已回家團聚。而市疫情防控指揮部里,工作人員依然戰斗在防疫一線,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群眾的“幸福指數”,用自己的點滴努力匯聚起抗疫的磅礴力量,用犧牲自我、無私奉獻的精神守護臨海新春的平安與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