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位于白水洋鎮的紫龍橋水庫,巡查員金如構沿著水庫步行道上標記的點位開展巡查,并及時將現場情況拍照傳到手機App上進行“打卡”。
“遇上汛期,我們每天都會來巡查一次;非汛期,我們就三五天來這里轉上一次,主要看看壩體有無滲漏、溢洪道是否暢通、水位有無超汛限等情況。”金如構告訴記者,他擔任水庫巡查員已經有五六年了。與一年多前相比,紫龍橋水庫發生了“大變樣”。
據了解,紫龍橋水庫與其上游的外塘水庫為套庫,總庫容分別為35.26萬立方米和16.79萬立方米,均為小(2)型水庫。除了防洪功能外,兩座水庫還為周邊850畝耕地灌溉提供保障。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巡查員在日常巡查過程中發現,兩個水庫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壩體滲水、壩身薄弱坡度陡等現象。為此,白水洋鎮積極爭取上級資金補助,加上自籌,共投資1070萬元,對兩座病險水庫進行除險加固。
“我們采用帷幕灌漿、套井回填等方法,對壩體進行防滲處理,同時根據水庫標準化管理要求,對溢洪道進行拓寬,新建了輸水設施及水位觀測設施等。除險加固工程完工后,庫區環境更美,水庫防洪能力和灌溉保證率也得到大大提升。”市基層水利事務中心白水洋水利站站長金洪剛說。
水利工程惠民生。同水庫一樣,小山塘在農業灌溉等方面同樣發揮著大作用。大岙坑山塘位于永豐鎮后郭村。站在山塘壩頂環顧四周,嶄新的壩體、寬闊的溢洪道、碧綠的水面盡收眼底。很難想像,一年多前,這里還是當地村民心頭的一大“硬疙瘩”。
“我們村大部分農業灌溉用水來自大岙坑山塘。由于年久失修,近幾年,這里經常出現漏水現象。一到汛期,居住在附近的三四十戶群眾就提心吊膽的。”后郭村村委會副主任郭正國向記者介紹,大岙坑山塘綜合整治工程自2020年8月動工建設,去年1月底完工。經過整治,山塘面貌煥然一新,被評為2021年度臺州市“美麗山塘”。
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市共有水庫89座、山塘248座。由于部分水庫山塘建于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安全隱患。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病險水庫(山塘)除險整治工作。去年,我市出臺了《臨海市小型病險水庫(山塘)除險整治三年行動方案(2021-2023)》和《臨海市加快推進小型水庫除險加固項目建設獎(懲)辦法(試行)》,成立了小型水庫(山塘)除險加固工程攻堅專班,制定“一庫一策”,因地制宜推動水庫山塘主體工程、水雨情監測、安全監測、放空設施等方面改造提升,盡可能地實現水庫山塘工程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最大化。
“水庫山塘在防洪、供水、抗旱、灌溉、發電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去年,我市共完成20座病險水庫、9座病險山塘的除險整治任務,超額完成民生實事項目既定目標。”市水利局水利工程建設事務中心主任李生庚說,“今年,我們計劃再完成省民生實事22座病險水庫、4座病險山塘的除險整治任務。目前,22座水庫、3座山塘的除險整治工程已開工。我們將爭分奪秒抓工程建設,高質高效抓工程質量,通過整治,讓山塘水庫更加安全、更加標準、更加美麗,更好地惠及人民、造福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