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以打造“暢、安、舒、美”的通行環境為目標,通過創革管理體制、創優運行機制、創新技術應用等方式,加快公路養護標準化建設步伐,不斷提升公路養護作業水平。截至目前,全市6條國省道、45條縣鄉道、1條專用公路共計754.432公里,以及1530.353公里的鄉村公路也已納入養護范圍,榮獲臺州市2021年度國省道公路養護管理工作和路域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考核雙項第一。
創革管理體制
推進養護作業規范化
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創新實施公路養護“三分”法,即分季度檢測排查、分類型梳理整治、分批次維修養護,全方位提升公路周期管理水平。同時落實全天候路政巡查+1小時緊急處置的巡邏模式,重點開展農村公路安全保護工程,無死角提升路面養護覆蓋面。2021年,共投入養護資金超2億元,完成G351國道19座隧道提質升級工程、G104綠化提升工程項目,國省道邊坡治理約18000平方米,國省道隧道涂裝約1700米,農村公路路面修復里程占總里程的比率達到6.1%,鄉村道路面維修占比提高至60%。
同時,以地理空間大數據為支撐,依托臨海市“五網合一”智慧公路平臺,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在全省首次引入“工程巡查”“工程巡查記錄”兩大模塊,通過動態打卡、實時定位、軌跡查詢等方式,實時了解項目人員到場情況、打卡地點以及實時動態,落實項目監管人員責任,完善項目建設安全管理服務體系。截至目前,已對在建19個項目和90名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監理等人員的作業軌跡實現全覆蓋。
創優運行機制
推進養護作業專業化
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以“管養分離”改革為方向,按照公路巡查密度、應急處置時限、公路養護質量等考核指標,對全市縣道以上公路養護進行市場化運作,有效匹配專業優質公路養護隊伍,彌補我市管養人員欠缺、規范化作業水平不高等問題。目前,我市縣道以上47條公路共計743.116公里已分3個標段開展招投標,約增加60名養護人員、12輛道路清潔車開展每日路段養護。同時,創新實施臺州市唯一一個省級全壽命周期養護試點項目G351臺小線,明確考核辦法、懲處標準、退出機制等管理模式,切實提高養護資金使用效率和社會效益。
此外,還學習借鑒寧波北侖區公運中心、沿海高速、甬臺溫高速3家單位的隧道機電養護管理經驗,設立351國道隧道管理站,聯合專業機電運維企業在臺州市率先進行隧道機電運維市場化管理,有效解決養護專業化水平不高等問題。目前,351國道隧道管理站共有5位專員采取輪班制24小時值守監控室,隧道智能管控平臺已接入我市351國道19座隧道數據,占全市縣道以上隧道數的35.18%,共累計消除安全隱患209次。
創新技術應用
推進養護作業優質化
目前,我市351國道臨海至頭門港方向的馬岙嶺隧道已安裝全國首個智能隧道誘導標,一旦隧道內車輛占道時間超過3秒、15秒后,平臺將啟動一級、二級警報,隧道誘導標紅燈長亮,預警后車小心通行。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還在臺州市內率先升級護欄養護工藝,采用冷鍍鋅技術為護欄“披上外衣”,延長護欄抗氧化時間,提升波形梁護欄防撞等級和使用性能。同時,針對公路標線,使用噴涂式雙組份標線代替傳統熱熔型標線噴涂,減少除線工序、縮短養護工期,有效降低公路養護費用。截至目前,已完成104國道路段護欄保養50公里,國省道標線施劃工作5.8萬平方米,較于傳統工藝節約了約50%養護成本。
此外,我市還與上海智能交通有限公司開展合作,在省內首次啟用“路測寶”系統,通過安裝在車輛前后的兩個視頻端口,對國省道路面進行巡檢和信息采集,精準掌握路面裂縫、坑洞和道路標志標線破損情況,及時精準開展點位修補,增強公路路面安全性能,并為后續養護決策提供依據。目前,市公路與運輸管理中心已完成全市范圍內包括G104京嵐線、G228丹東線等6條國省道共350公里的路況數據采集工作,共監測包括路面裂縫、坑槽、塊狀裂縫等道路病害9948.93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