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世界讀書日”。自1995年確立至今,這個旨在推動更多人去閱讀的節日,已經走過了27個年頭。
從“韋編三絕”的孔子,到“賣卻屋邊三畝地,添成窗下一床書”的杜荀鶴,再到“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的蘇軾,“飯可以一日不吃,覺可以一日不睡,書不可以一日不讀”的毛澤東,無不是中國人讀書的楷模。所謂“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重視學習、崇尚讀書,千百年來已經融入中國人的血脈里,成為中華民族顯著的文化個性。
書籍是文化傳承的載體,蘊藏其中的家國情懷和奮斗激情,給人思想啟迪和精神動力。通過一本書,在時間上思接千載,在空間上視通萬里。書本雖小,但就像一個時空容器,“海棠不惜胭脂色,獨立蒙蒙細雨中”的優美意境、“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壯懷激烈、“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的深刻哲思……古往今來、萬千氣象都可盡收其中。
從文化強國的戰略高度看,促進全民閱讀、提升公民素質,是國家全面現代化的內在構成,也是全民自覺參與的人本工程;從延續城市文脈的歷史維度看,千年的文化底蘊方沉淀出今日臨海的圓融氣度,我們更需要弘揚“東南鄒魯”耕讀傳家的千年文脈,讓“千年臺州府,滿街文化人”的美譽落在實處;從共富高地建設的人文厚度看,必須堅持優化閱讀文化服務供給,持續打造“書香古城”,讓建設“文化潤富”的歷史名城愿景成為現實。
我們要持之以恒地在全社會掀起全民閱讀的熱潮。領導干部要帶頭讀書。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領導干部的讀書學習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工作水平和領導水平,把讀書當成生活態度、工作責任、精神追求,自覺做到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積極推動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社會建設。因此,讀書學習是領導干部加強黨性修養、堅定理想信念、提升精神境界的重要途徑。
對于每個個體而言,讀書學習既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與時偕行的內在要求。人大代表應堅持學習提能,運用自身所學,切實解決好人大工作出現的新矛盾、新問題和新情況;政協委員應深入學習政治理論、黨史黨情和政協理論,達到以讀書促交流,以交流增協商,以協商凝共識的效果;教育工作者應在書籍中汲取養分,讓眼光更睿智、思想更深沉,從容地行走在教書育人的世界中……讀書學習,既是每一位公民的個體化行為,也是社會環境中的社會化行為,既需要個體發奮讀書的內在行為激勵,也需要尊重知識、力倡讀書的社會氛圍。 “我愛好挺多,最大的愛好是讀書,讀書已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許多場合都分享過他讀書的故事和心得。書乃人生成長的精神食糧,片頁之間足以馳騁古今、經天緯地,常讀可以新知、可以醫愚、可以立德,甚至可以平治天下。閱讀的意義就在于,不管富甲一方還是一貧如洗,不管位居高位還是一介布衣,都能在書籍的世界里擺脫世俗庸常、凝望永恒哲理,找到人生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