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黝黑、利落小平頭、一件普通白襯衫,這是周振華的日常穿著。記者見到他時,他正在稻田里和兒子一起用農用無人機為水稻施肥,父子倆一個操控著無人機在稻田上方飛行,一個忙著調配肥料,兩人配合默契,不到兩個小時,這塊80畝的稻田就完成施肥。
周振華是江南街道賀家村黨支部書記,也是臺州振華農業承包有限公司的總經理,還是全國種糧大戶、全國勞動模范。保持農民本色,是周振華“發家”的秘訣,也是他的治家格言。在他看來,自己事業的成功得益于有一個美滿幸福的家庭,三代人攜手搭建起一個幸福和諧的“小家”,用良風善行、小家大愛詮釋著“最美家庭”。
堅守土地 干出田園大事業
上世紀80年代初,當不少村民離開農村,前往城市“淘金”時,周振華卻一頭扎進祖輩的田園事業中。
說起當初為何選擇在家包田種糧,周振華的回答很簡單:“我不信在田野里干不出大事業來。”本著這樣的理念,周振華買來農業書籍、訂購農業報紙雜志開始自學,臺州農科所成了他經常出入之處。他邊學邊問邊干,認真摸索水稻小麥的各個生長環節,每次除蟲用藥、施肥的數量和種類,他都一一詳細記錄。
1982年底,他和村里簽訂合同,承包了31.5畝土地。兩年時間,他幾乎天天守在田間地頭,功夫不負有心人,頭兩年土地的平均畝產達到了980公斤,周振華成了村里的第一批萬元戶。隨后,他又相繼在小溪、汛橋等地承包土地。2004年,他得知江蘇東海縣有塊良田荒廢,就一次性付了110萬元承包款,簽下了28年的承包協議,開辟了省外“新版圖”,成了名副其實的“種糧大戶”,并獲得了國家農業部頒發的“全國糧食生產大戶”榮譽稱號。
30多年的艱苦奮斗,周振華一直扎根土地,娶妻生子、創辦公司,從未離開過村子,離開過土地。
轉型升級 喜看稻菽千重浪
隨著承包土地的增多,所需要的人力成本逐漸上升,為此,周振華開始尋找新的出路。1988年,他籌資為公司添置了拖拉機、收割機、插秧機等十多臺農機具,開始往機械化、數字化生產方向轉型升級。
在他的育秧大棚內,記者看到,智能噴灌機、溫濕度感應器等智能化設備一應俱全,有了這些機器,周振華通過手機就可以實時操縱,進行水肥一體化智能管控,為秧苗營造恒溫恒濕的環境,大大提高了育秧的成功率。眼下,周振華正計劃建設一個智能烘干中心,放置11臺烘干機,以后進行流水線、自動化烘干作業,一天就能烘干糧食10多萬公斤。
在周振華的帶動下,他的兒子、大學畢業已在外地任上市公司區域銷售經理的周央回到家鄉,接過父親的接力棒。
周央充分利用年輕人的特長,自學了農用無人機的操作方式,動動遙控器,上千畝田間管理盡在掌握。“有了無人機后,我們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雖然目前農場有上千畝的農作物,常雇員工卻只需5個,人力成本大大節約。”周央說,未來的大規模農業種植離不開數字化。
周央還通過注冊微信公眾號和建立網站等在網上銷售大米,擴大品牌影響力和銷售渠道。
注重家教 譜寫和諧好家風
種地種了幾十年,周振華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妻子是家庭主婦,支持他的事業,把老人的生活照顧得井井有條,讓丈夫沒有后顧之憂。兒子和兒媳相敬如賓,尊敬老人,帶著兩個孩子生活在父母身邊,一家人其樂融融,時常一起商討家庭目標和種植計劃。
“我們的生活質量,跟種糧效益密切相關。地里效益好,我們生活質量就高;地里效益差,我們生活質量就差。”周振華常對家人說:飲水當思源,做人不忘本。他要求兒孫們無論何時何地都要記住自己是農民的后代,生活要艱苦樸素,日常要勤儉持家。
周振華家庭注重以德修身,以和為貴。對上門求教的人們,他們總是笑臉相迎、以禮相待。近年來,在周振華一家的帶動下,周邊鄉親開始從事大規模的糧食生產加工,并通過他的公司提供的統一植保技術、統一信息資源、統一銷路等服務,使糧食生產面積達3000多畝,年產量達250萬公斤。
“雖是村里的一把手,但他沒有一點官架子,不管見到誰都是笑嘻嘻的,還經常到村民家里拉拉家常,哪家有困難找到他,他都會熱心過問,主動幫忙。”這是村里老百姓對周振華的評價。
在眾多榮譽面前,周振華不驕不躁,謙虛低調,風里來雨里去,在惠民政策和項目面前,堅持“好處群眾先得”,寧愿自己和親友吃虧,也不把好事先往自己懷里扒。
人勤春早,父子倆深耕細作,一家人和鄉親們繼續書寫著“在田里也能干大事”的共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