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政服務業作為“小切口、大民生”,是事關千家萬戶福祉的朝陽產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推進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臨海市緊抓浙江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的重大發展機遇,從解決當前家政服務業普遍存在的有效供給不足、供需信息不暢、高品質家政服務共享難等關鍵問題入手,打造“浙里好家政”場景應用,將“我要當家政”“我要找家政”“我要評家政”等多個具體場景進行綜合集成,面向各市場主體提供人才培育、供需信息匹配、資信管理和智慧治理等全周期閉環的公共服務,不僅解決了群眾找不準、用不好家政服務的問題,也為政府實現智慧治理,提供了行業數據的支撐,有效推動了行業高質量發展。
一、存在問題
就目前臨海市家政服務業發展現狀而言,我們發現制約該行業發展有以下三方面難題。
(一)行業有效供給不足。根據中國家政服務行業數據調查顯示,近年來這個近萬億級的行業用工缺口達到50%以上。以臨海為例,家政從業人員缺口長期存在。2021年,家政服務業社會用工需求為3萬人,缺口約1萬人。而與用工缺口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由于獲取就業信息渠道少、提升職業技能難度大等原因導致的大量社會潛在勞動力的存在,特別是農村留守婦女和城鎮失業人員。這些勞動力不能及時轉化為家政市場的有效供給,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家政服務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供需匹配失衡且不暢。就家政服務從業人員現實情況與消費家庭需求而言,普遍存在匹配失衡的情況。家政從業者整體呈現低學歷、高年齡和專業水平低等特點,與消費家庭專業化、高層次的需求不匹配。以臨海為例,通過對500余名從業人員調查的結果顯示,41~50歲占54%,50歲以上占27%;初中及以下學歷的占86%;35%的群體“從未參加過培訓”,43%的被調查者“只接受過一次培訓”。而與之相對的消費家庭,卻對家教、育嬰師和高級管家等知識技能型和專家管理型家政服務項目需求旺盛。此外,根據調查結果顯示,家政服務企業、中介或個體主要采用顧客介紹或廣告拉引的方式接單、拓客,普遍存在匹配效率低、成本高等供需信息交互不暢的問題。這些問題的疊加嚴重影響了整個家政行業的健康發展。
(三)行業發展不規范。整個家政行業普遍存在企業注冊與經營內容不規范,服務內容、服務流程等標準化缺失,家政市場信用體系建設滯后等問題。以臨海為例,正常登記注冊的家政企業僅有3家,大部分都是只有一間門店式的個體中介,規模小、實力弱,經營模式單一,專業化、規范化、標準化水平不高。此外,由于大部分家政企業多采用中介制的模式,因而家政從業者與企業之間的聯系松散,既不利于保護從業者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也使家政企業難以形成核心競爭力。
二、主要做法
市委、市政府始終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數字化改革為總抓手,通過整合家政行業領域各方數據,開發了包含適業群體識別體系、就業牽引體系、供需促成體系、資信管理體系、數據分析體系在內的統一平臺,一站式滿足了“從業人員學好技能、家政企業招好員工、消費者找好服務、政府部門管好行業發展”的“四好需求”,以數字化賦能、引領、撬動整個家政行業的現代化,進而實現全體人民的全面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全面進步。
(一)數字賦能,精準幫扶,識別明確適業意愿群體,有效解決家政行業供給量不足問題。一是自動識別適業群體。通過整合全市戶籍人口、健康狀況、犯罪記錄等方面的基本信息,疊加就業狀況、收入水平、專業能力等方面的重要數據,以數字賦能的方式,自動識別出家政從業的低收入幫扶群體。二是精準幫扶意愿群體。以鎮街為網格單元對家政從業的低收入幫扶群體進行劃分,以片區網格員為聯絡人,發動退休黨員、退伍軍人、志愿者,開展入戶走訪、信息核對、意愿調查、精準摸排家政從業意愿人群。對存在“數字鴻溝”的人群,由社區居委會(村委會)集中開展智能手機“掃盲”培訓課,講解如何下載、如何在平臺注冊、如何通過平臺找單、接單、交易等內容,建立從業需求“人力池”,有效解決家政行業供給量不足的問題。
(二)政策牽引,專業引領,保障提高從業技能水平,有效滿足不同層次家政服務需求。一是政策集成,智慧牽引靈活就業。相關職能部門制定并實時公布更新包含各類補貼申領、體檢預約、培訓報名、保障性住房申請、糾紛調解等在內的一攬子優惠政策,為家政從業人員安心就業提供堅實保障。二是技能培訓,專業引領高品質服務。面向識別明確的就業意愿群體,開展家政服務業務技能培訓、通用職業素質和求職能力等綜合性培訓。持續推動“互聯網+職業技能培訓”,加大線上培訓補貼力度,建立和完善培訓檔案,確保培訓信息可查詢、過程有管理、質量可追溯。通過政策集成,智慧牽引,為從業人員自主選擇、靈活就業保駕護航。對從業人員進行專業引領和技能培訓,高標準滿足不同層次家政服務需求。
(三)信息公開,智能匹配,明晰需求精準對接,有效破解供需信息不暢的痛點。一是信息公開,明晰需求。平臺及時更新發布從業人員的求職需求、家政企業的招聘和服務需求、消費者的服務需求等三方家政供需信息。此外,各市場主體還應明確B2C(商對客)平臺運營模式,清晰區分政府和市場邊界,政府負責基礎數據的采集、分析和監測,第三方機構負責平臺的運營,運營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由相關部門嚴格監管,確保平臺運行公開透明,發布信息真實有效。二是智能匹配,精準對接。根據需求信息平臺分析的結果,本著就便就近原則智能化匹配推送從業人員。家政企業與消費家庭均可根據自己的標準、意愿來自主選擇符合條件的對象。該模式不僅改變了以往三方互不信任的局面,解決了家政行業供需信息交流不暢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家政從業人員的收入水平和消費家庭的滿意度。
(四)資信重構,智能分析,規范市場智慧監管,有效營造健康的行業發展環境。一是資信重構,規范市場。平臺通過對家政服務三方的基本信息、資質信息、評價信息、信用信息進行收集、分類、記錄、儲存和加工,建立起了三方共同關注的包含違法犯罪、個人信用、健康防疫、從業資歷和服務評價在內的信用體系。進而平臺根據算法會自動生成資信評分,并及時更新公布家政企業和從業人員的資信分數。資信量化分數的公開,為家政服務業主管部門的獎勵懲戒,家政企業、從業者和消費家庭違規行為的及時糾正調整,起到監督、警示和規范的作用,切實做到防微杜漸。二是智能分析,智慧監管。平臺通過智能分析重點區域市場需求,如消費家庭數量、服務項目類別、服務頻次等,形成家政服務需求熱圖,并預測一定時期內區域市場需求規模、需求特征的變化趨勢。根據預測結果和現有家政企業的業務范圍和服務半徑,及時引導家政企業流動、轉型。此外,平臺通過抓取涉及家政服務價格、態度、質量等在內的評價內容,以及“數量占比、服務時長、投訴糾紛率”等重點指標,智能生成服務評價關鍵詞云圖,方便政府及時掌握家政服務存在問題,并針對性提出解決問題的舉措,進而規范家政服務行業,保障各方利益,切實解決了行業發展不規范的難點。
三、初步成效
(一)有效解決了家政行業的供需結構性矛盾,促進行業發展更健康安全。具體而言,從量的層面家政從業者和家政機構明顯增加。自“浙里好”家政在浙里辦上線以來,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新增家政機構700余家,訂單量相較同期增長22%。通過“浙里好”家政平臺識別出有就業意愿的低收入或無就業群體近22萬人,通過這套模式與方法,幫助近2000人實現了就業與收入的增加,月收入平均增加1500元。從質的層面,不同層次尤其是高品質的需求得到了滿足。根據平臺數據反饋,老年護理師、育嬰師、早教師等滿意度相較同期平均提升10%。投訴率下降25%。
(二)有效破解了供需信息不暢的堵點,促進消費者選擇更高效便捷。平臺通過對三方需求信息的智能化分析,為家政企業與消費者實時推送從業人員,雙方可根據自己意愿從中自主選擇。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匹配成本,有效提高了供需匹配效率。以首次在“浙里好”家政平臺發單為例,接單平均時間從線下的4天下降到線上20分鐘。家政服務機構招聘周期也從原來的10天縮短為2天。
(三)有效營造了安全有序的行業發展環境,促進政府管理更精準智能。自“浙里好”家政成功上線以來,政府對行業的規范管理更精準。截至去年年底,政府通過安心碼實現有效管理人員達 10.7 萬人,成功預險 40 人次,行業惡性投訴案件為零。據平臺數據統計,全市家政服務滿意度整體提高8%,投訴率下降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