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紫陽茶煮出的是琥珀色茶湯。
芭蕉樹下,紅泥小火爐煮茶,時光仿佛都慢了下來。
用油皮紙包紫陽茶,是早年最常見的打包方式。
紫陽蒿搭配中草藥而成的紫陽茶,具有清熱解暑功效。
用青瓷裝紫陽茶,別有一番風味。
遇仙·院子里古風十足。
遇仙·院子里的文化雅集。
三五好友,樹下飲茶。
一座院子,一壺茶,一段路過的風。不同于南端的繁華,紫陽街的北端更多的是歲月寂寥,而這樣的氛圍,用來飲茶最適宜不過。
推開遇仙·院子里的大門,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墻上精致的浮雕。儒家道教人物或站或立,劉海戲金蟾、八仙過海等傳說故事活靈活現。陽光灑落在浮雕之上,那些掩于歲月的故事仿佛穿山越海迎面走來。比院子還要高的芭蕉樹下,古老的柱礎上擺著一只紅泥小火爐,正細細烹煮著一壺紫陽茶。
紫陽茶是我市的非遺項目,是以道教南宗“紫陽真人”張伯端為名的。據說晚年的張伯端在臨海百步嶺結廬隱修,使道教在臨海興盛起來,并對人們的道德行為和飲食起居產生深遠影響。紫陽茶,為紫陽道觀里的道士(醫)所研制,以道觀旁的紫陽蒿為主要材料、各類中草藥為佐料,具有清熱解暑、平喘清肺的功效。歷代臺州各縣的信男信女和臨海本地人家,都有喝紫陽茶的傳統。近年來,隨著“古早味”的再次翻紅,臨海人的“紫陽茶記憶”也被再次喚起。
只有在傳承中創新,文化才會永葆活力。如今,傳統的紫陽茶與現代的年輕茶飲文化相結合,“新中式茶飲”收到了越來越多的好評。比如近階段年輕人爭相來“打卡”的香腮雪,就是在傳統的紫陽茶里加上具有現代元素的奶蓋。頂層香濃的牛奶味道,與底部的茶湯經過碰撞融合,口感變得豐富,不僅回味甘甜,還帶有淡淡的蒿草清香。
好茶需有好風景相配。遇仙·院子里的另一個名字叫“悟真坊”。這座清代的院子,面積不大,卻自帶風華。畫棟雕梁不見,“古道猶存”高懸,世間奔走的腳步換了一撥又一撥,南來北往的聲響起了又落。一方庭院裝得下山川湖海,見證過月滿盈虧。雨落在這里,成了詩。人在這里相遇,眼里就有了故事。 當前,我市正在積極打造三大文化高地。文化雅集、宋韻七夕等古風滿滿的趣味活動,接連落地遇仙·院子里。紫陽茶和遇仙·院子里儼然成了展示千年府城氣韻的又一文化窗口。“山川為盞、草木可茶”在這里有著最生動的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