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發,圓臉,淺藍色毛衣,白色長褲,說話溫婉柔和,臉上掛著淡淡的笑容,看到今年44歲的鄧翠云,給人鄰家姐姐一樣親切的感覺。
鄧翠云是來自河北承德的滿族人,至今在臨海生活了15年,在這塊她奉獻了青春的土地上,她靠勤奮、好學和智慧,在外貿行業創出了自己的一番事業。談到成功,她說,是知識改變了命運。
去景區找外國人聊天練口語
鄧翠云家是“四朵金花”,雖然父親當兵出身,但對女兒們教育最多的卻是:一定要多讀書。還算寬裕的家里,父母在孩子們讀書方面一點都不吝嗇,只要能讀上去,就全力支持,并給予指導和規劃。
鄧翠云在英語方面有天賦,120分的英語考試,她能得118.5分。高考選報專業時,父親說:“你擅長英語,外貿、計算機和教師都是比較適合你的職業。”鄧翠云想看看外面更大的世界,于是選擇了外貿專業。
在陜西省西北大學讀書的時候,鄧翠云像海綿一樣源源不斷地吸收著新知識,充實著自己的生活。學外貿,英語口語很重要。課堂上,老師教的滿足不了她的交流需求。西安是旅游大市,她將目光投向了景區廣場上的外國游客,鼓足勇氣上前搭訕,和老外交流英語,鍛煉口語能力。功夫不負有心人,這段經歷為她日后的外貿生涯打下了扎實的語言基礎。
做外貿,學一行專一行
大學第三年實習時,在老師的推薦下,鄧翠云踏上了臺州這片土地。“這里企業林立,車水馬龍,交易頻繁,我深切感受到這個城市的生機與活力。”鄧翠云說,像她們外貿專業讀出來的學生在當地供不應求,往往是幾個企業搶著要一個大學生,她由此感受到了自己的價值,也看到了美好的前景。她先后在黃巖、椒江幾家上了規模的塑料制品企業和家具廠務工,了解生產流程,熟悉出口業務。
這時,她認識了丈夫葉仲軍。葉仲軍是臨海白水洋鎮下王村人,在企業里做管理工作,他踏實、可靠、懂得照顧人的品質,吸引了鄧翠云,兩人走在了一起。2007年,隨著孩子的出生,考慮到要給孩子一個穩定的成長環境,兩人回到了白水洋鎮的老家。鄧翠云在當地兩家比較大的工藝品廠做外貿銷售,丈夫則幫別人管理工廠,一家人日子過得忙碌而充實。
“我喜歡做外貿,每簽下一個單子,就很有成就感。但是業務做得越多,你就會發現自己的知識越匱乏。”鄧翠云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在畢業后工作的十多年時間里,她始終堅持自學英語,還專修了國際貿易和會計。
所有努力都不會白白付出,每一個看似遙不可及的夢想,都如一粒深埋的種子,蘊含著直插云霄的力量。鄧翠云憑借著較強的專業素養和過硬的業務能力,頻頻簽下外貿大單。Lidl和Aldi是德國排名靠前的兩大超市,2018年,鄧翠云在廣交會成功與這兩家超市簽下了上千萬元的訂單,將白水洋鎮當地的日用品推向了歐美市場。“我們當地的夾子、刷子等產品有價格實惠、品類繁多等優勢,在與老外洽談時,你如能對答如流地給予他們專業、有經驗的推薦,就能獲取他們的信任,為拿下訂單加碼。”鄧翠云說。
自主創業學無止境
這幾年,鄧翠云夫婦開始關注歐美市場的風燈出口產品。他們發現歐美國家庭院建筑對風燈需求量大,而該產品較之本地的夾子價值高,利潤大,其配套的零件供應地金華、義烏也距白水洋較近,多次考察后,夫妻倆2020年批下了自己的外貿企業——臨海云豪工貿有限公司,主營木、鐵、不銹鋼等材質的風燈。他們學習和吸收各種風燈的制作工藝,注重產品的款式和性價比,關注客戶需求點,企業成立以來產值一年比一年高,一年四季沒有淡季。
隨著新冠疫情防控成為常態,國外市場對日用品需求降低,鄧翠云和丈夫在創業路上又將目光對準了鐵線產品。“國外市場不足,國內市場來補。如今,市民對廚房、浴室、置物架等這類的鐵線產品需求量較大,我們從純走國外市場,到國內國外市場兩條腿一起走,來調整產品的供應,通過轉型升級來提升對市場的抗壓能力。”鄧翠云說。
眼下,逢中共20大勝利召開,夫妻倆對外貿企業的發展有了更多的信心:“我們相信,國家會出臺更多的利好政策支持外貿企業的發展,讓我們有更多機會去開拓更大的市場。”
夢想從學習開始,事業靠本領成就。如今,在美麗的白水洋鎮區,鄧翠云一家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新房子,小日子過得蒸蒸日上。“心安處是故鄉。”鄧翠云也已融入了這片土地,成為一名新臨海人。這里有她的家,有她的事業,在忙碌充實的每個日子里,學習讓她事業更有底氣,事業則讓她找到了更多的幸福,實現了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