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隨著花街村寺后區塊最后一間舊房拆除,15年未破解的歷史遺留問題一舉破題,花街村百日攻堅行動全面完成,提前18天超額完成攻堅目標。一幢幢高層住宅將代替低矮破舊的城中村,居民盼著早日住進現代化小區。
10月9日上午,老陳早早地等在了寺后區塊自家的舊房前,看到拆遷隊員來到,主動上前打招呼:“我們家舊房都已騰空,但后門還有一根水管斷不了水,你們拆的時候可千萬小心呀。”
老陳是寺后區塊7戶“遺留戶”中的一員,看到ABC區塊、DG區塊的新房一棟棟拔地而起,他心里是又羨慕又糾結。攻堅專班進駐花街村后,多次上門走訪,講政策、擺道理,經常在老陳的舊房里,一坐就是一晚上。最終,老陳與花街村簽訂了拆遷協議,攻堅專班用“真心”贏得了老陳的一片“征心”。
“征遷難,難在群眾想不通。剛入戶做思想工作時,常吃閉門羹,我們堅持一次不行就兩次,兩次不行就三次,解開群眾的思想疙瘩。”古城街道城建辦主任、花街專班工作組寺后區塊拆遷組組長葉榮鋒說。
3個月來,村民李阿姨來村辦公樓反映問題10余次,專班成員盧洪波每次都熱心幫助、耐心解釋。李阿姨說:“多虧了小盧,我這么多年沒想通的問題,都叫他解釋明白了,心里不憋著事兒,睡覺也舒坦了。”
自7月18日,城中村“頑疾”攻堅戰正式打響以來,花街村攻堅團隊聚焦征遷工作核心任務,創新方法,夯實責任,加速攻堅克難,征遷工作成果顯著、捷報頻傳。
花街村寺后區塊的7戶居民和4家企業,是花街村城中村改造最早開始至今,政策處理遺留下的大難題,最復雜也最具挑戰性。
這3個月來,花街村辦公樓的燈,經常亮到凌晨三四點。為盡快促成簽約,攻堅團隊往往是一大早就開始做工作,溝通到凌晨成了常態。面對一開始不理解、不配合的情況,專班成員不厭其煩地埋頭理政策,日夜做溝通,既是“出氣筒”,也當“老娘舅”,忙得顧不上吃飯。簽下第一戶之前,他們磨了一個月,每天擠出時間做思想工作;為了簽下最后一戶,他們兩天兩夜未合眼。他們放棄了周末和節假日,“5+2”“白+黑”成了家常便飯,以干部“辛苦指數”換取群眾“幸福指數”。
8月29日,花街村拆遷戶(企業)實現全部簽約,簽約率100%,為“村民安置遷新居,花街未來花滿街”的新景藍圖奠定了基礎。10月9日,寺后地塊17戶46間舊屋拆除完畢,拆除面積達2924.9平方米,將于近日完成土地平整。
“你們實實在在給我們辦了一件好事。”村民們高高興興地簽下協議,期待著住進新房那天的到來。“原先覺得征遷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現在我們圓滿完成了,老百姓都簽了協議,是對我們工作最大的認可。”花街村黨總支書記王增洪說。
獲得顯著成績,得益于攻堅團隊實行的百日攻堅“4法”,強勢提升了百日攻堅行動力。
把黨旗插在基層是激發基層黨組織戰斗力的“催化劑”。“你腳頭勤、我政策熟、他擅溝通……”入駐花街村辦公樓后,專班成員發揮各自優勢,職責分工定人到崗、問題困難定期研判、核心環節定時攻堅、工作實效定質實現,最大限度激發基層黨組織戰斗力。
領導干部率先垂范是克難攻堅的“火車頭”。“一級帶著一級干,人人看齊先進干。”專班領銜市領導8次牽頭會商,現場指導。項目負責人帶領團隊夜以繼日調動社會資源,耐心細致接觸群眾打消后顧之憂。村干部從集體利益出發,用心用情詳解征遷政策,為群眾爭取合法化、最大化權益。
民情聯系是抓牢矛盾、解決問題的“傳聲筒”。為向群眾講清“怎么賠、怎么分、集體經濟怎么辦”等最關心的問題,攻堅專班將政策條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進行宣傳,打消群眾的思想顧慮。同時,攻堅專班建立民情聯系機制,截至目前,共上門走訪23次、接待群眾47人次,針對反映的問題開展大小會商34次。
數字賦能是科學決策精準研判的“錦囊計”。攻堅團隊通過政策比對、協議摸底,以數字賦能房屋分配方案完善,通過“一圖+一表+一庫+N檔”四維數據分析法(一圖:核心數據看板圖;一表:拆遷安置人員信息一張表;一庫:問題庫;N檔:一戶一檔、一企一檔等),梳理各戶問題清單,總結歸納共性問題,實現精準研判分析,加速推進了房屋分配補充方案的完善。
“花街村百日攻堅行動目標提前全面完成,為花街村城中村改造的下一步建房移交、安置分配等工作打下了扎實的基礎,也給花街村800多名翹首以盼的村民吃下一顆定心丸。下階段,花街村攻堅專班將繼續護航花街村城中村改造項目,保障城中村改造圓滿完成。”古城街道花街村駐村干部朱政全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