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設縣以來,令人稱道的縣令自然不少,彭仲剛是其中佼佼者。彭仲剛(1143—1194),字子復,南宋時平陽縣金舟鄉彭堡(今浙江蒼南縣金鄉鎮彭家堡村)人。他轉益多師,博采眾長。既師從陸九淵、徐誼等心學大師,又與朱熹、呂祖謙等理學巨擘來往密切,更與葉適、陳傅良等永嘉學派掌門過從甚密。結合志趣,底定方向,他更傾向于永嘉諸子的事功之學。凡事以力行為本,因而《宋元學案》中說他“不事論說,以實踐為宗旨,尤有吏才”。
淳熙四年(1177)秋,彭仲剛由金華主簿升任臨海縣令,直至淳熙七年(1180)由陳處俊接任。三年時間里,他勵精圖治,敢于擔當,取得了顯著政績,完成了造福一方的使命。
甫一到任,彭仲剛辦公場所都成了問題。早在四年前,臨海縣官廨便毀于大火。接任者因陋就簡,只在廢墟上僅存的兩三間房子里開展工作。尤袤到任臺州知府后,見彭仲剛有干才和干勁,便同意撥款三十萬,“使營度之”。彭仲剛不辱使命,經過一年多的營建,便將官廨順利建成。落成后的官廨規模宏大,布局井然,氣象一新。尤袤《重建臨海縣治記》記載說“外為重門以嚴啟閉,上建層樓以斂敕書。治事有廳,燕居有室,翼以修廊,挾以外廡。吏值賓次,環列有序。奧者為藏,爽者為獄。為亭于大門之外,以頒詔令;為閣于東廡之上,以藏案牘。……總為屋八十有一楹,中鑿五池……以其余力建丞簿之舍,而新社稷之壇”。彭仲剛對于這嘔心瀝血的杰作,頗為自得,乃對其中的虛照堂、平心堂和琴堂,“皆有題詠”。此一工程,也得到了臺州通判樓鑰的高度贊揚,他興奮地作《彭子復臨海縣齋》長詩,贊嘆新建筑乃“起望輪奐美,壯觀聳連甍”,足以開眼界;“久乃游其間,宏大使我驚”,足以撼心靈。
從尤袤眼中“向之荊榛瓦礫之場”,到“今乃為高明宏麗之觀”,在工期緊、任務重的情況下,完成這樣一個華美巨變,竟然“未嘗巧取而奇斂也”。說白了,就是沒有擾民,沒有增加額外負擔。樓鑰《彭子復臨海縣齋》也證明說是“田里不知役,纖粟無輸征”。這不只是反映了彭仲剛的仁者之心,更充分顯示了他高明的理財能力和高超的治理能力。此等“興滯起廢,不擾而集”,作為長官的尤袤,都情不自禁翹起大拇指,夸他差不多可以比肩“古之循吏”。樓鑰更是遺憾自己“無薦賢柄”,否則便可以直接向朝廷舉賢才了。因此他大聲呼吁“安得采詩官,取以徹明廷”,期待負責考績的官員能目睹壯舉,早日讓這樣的干才更上層樓,為朝廷所重用。
彭仲剛根據臨海實際,對役法進行了大膽改革。為保護下層人民利益,他“先計其闊狹多少,中分而均役之,民甚便焉”。要知道,如此實行均役法,在當時并沒有法律依據!但是,也沒有法律禁止說不可以這樣做。法無禁止則可為,彭仲剛深得其中三昧,敢于機變。據葉適《彭君子復墓志銘》記載,彭氏在擔任金華主簿時,衢州發大水,上司叫他先去核實災情,再視情況賑災。他對上司說,水災嚴重大家都看到了,等到我再去一一核實,恐怕災民早就餓死了。上司覺得有道理,于是叫他打開米倉救濟,老百姓這才“賴以活”。設想沒有這樣的當機立斷,餓殍遍地的慘狀何以避免?在臨海實行均役法,體現的正是他權變利民的一貫風格。當時任提舉浙東常平茶鹽公事的朱熹聽聞,大為贊賞,說:“今彭君所行……真可謂得法外意矣!”在《朱子語類》中,彭仲剛這次改革役法之舉多次被提到,可見印象有多深刻。
彭仲剛重視民間教化,善用家風家訓來移風易俗。他從小便有“淳篤之資,博敏之學”,深得父親喜愛。據陳傅良《挽彭通直》詩所言,其父彭汝礪雖一介貧民,但能“不令兒巧宦,所尚世清貧”。良好的家教讓他懂得了春風化雨之功效,于是在治理中也自覺推廣以文教化。他在鄭至道《諭俗》一卷基礎上,再作《須知》三卷,《琴堂諭俗》五篇,即《崇忠信》《尚儉素》《戒忿爭》《謹戶田》《積陰德》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它“文義頗涉于鄙俚”,但肯定這樣的風格是對路的,因為《琴堂諭俗》“本為鄉里愚民設”“故取其淺近易明,可以家諭戶曉”。果然,這樣的教化效果迅速呈現,不多時“民愛信之,忿斗衰止”。
《赤城縣志》評價彭仲剛“惠愛惻怛”,驗之以上作為,他當之無愧。葉適在《彭君子復墓志銘》稱贊他“材為實材,德為實德”“常左經而右律,目驗而耳核”,唯實求是的作風,在官場中殊為難得。他重視調查研究,做事目標、路徑都十分明確。常常“圖縣鄉之地,幾都幾保,合為大圖。地之所有,皆物數之”,這方法類似于今天所說的“掛圖作戰”。獻圖者標注若有遺漏,他能當場指出,這讓部下深感驚訝。勤勉和務實的作風,讓辦事人員汗顏有加,并因此深受教育。
彭仲剛在臨海的善治,形成了臨海經驗,當時便聲譽廣播。樓鑰在向人推薦基層治理的書籍時,除了北宋呂惠卿的《縣法》,便是當今彭仲剛的《臨海》,還特別強調指出,彭仲剛的書“尤精詳,可取而觀也”。在彭仲剛之前,治聲最高的臨海縣令是顏度。《嘉定赤城志》認為彭仲剛完全可以“繼顏度”,《彭君子復墓志銘》則曰“至今言治臨海者,(必)推子復”。歷史公正有情,只要是好官,人民便會世代銘記。“鑒古而知今,彰往而察來”,彭仲剛善治臨海的經驗以及這當中體現出來的精神,也是值得當今為政者借鑒和學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