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臨海市以“三新”共富模式為總牽引,大力實施鄉村綜合集成改革,布局建設“江南溪望谷”精品示范帶項目,以“沿溪”為主題,做優做精“溪”文章,帶動示范帶沿線區域村落高質量發展、村集體和村民增收致富,力爭打造“三新”農村共富的臨海樣板,成為“浙江沿溪鄉村共富示范帶”典型標桿。
一、主要做法
(一)做精規劃設計,夯實鄉村根基。“江南溪望谷”項目地處江南街道香年溪片區,古村文化、外部環境、空間聚集優勢明顯,承載著城市人群周末游、親子游、康養游等農文旅消費需求。通過品牌引領驅動,先找“魂”,后塑“形”,做到運營前置、合理布局、創新模式、系統性打造,加快城鄉一體融合。一是城鄉一體規劃。結合省級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工程,以農戶自愿為原則,以政府引導為措施,推動區域內農戶向中心區集聚。二是全域土地整治。通過一系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為項目騰出較大的土地使用空間,繼村集體流轉以后,再統一流轉到國有公司,盤點閑置資產、土地可使用區域,提高溪望谷土地片區利用率。三是消除“鄉村空心化”。按照“片區帶全域、組團促共贏”的思路,由1個中心鎮街(江南街道)統籌,打造形成6大片區(垟路村“鄉村振興學院-慢生活休閑中心”,匯豐村“親子娛樂-研學體驗中心”,上馬村“美食體驗中心-漁產業中心”,岙底羅村“康養休閑中心-茶創中心”,宿仙村“茶文化中心片區”,上垟村“中高端民宿集群中心”),10個保留村成為特色招牌,盤活各村農特產資源、空間資源,通過一條溪,將沿溪的村莊串點成線,打造緊密相連的發展格局。
(二)做優融合業態,打造幸福圖景。以“有為政府+有效市場”為架構,即政府引領,“政府、企業、社會”三合一,改革實施鄉村引力、孩童回鄉、文化新生、拯救老屋、復興茶業、鄉賢歸鄉、村企共建等一系列“溪望計劃”,多村抱團發展新產業,共建共享新成果。一是注入高端要素。整合沿溪區域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布局產業業態等特色內容,將香年溪開發成為集賞景、游玩體驗、飲食文化等內容的特色主題溪,并賦能6個片區“吃、住、行、游、娛、購”配套功能,如垟路村打造鄉村振興學院、農產品展銷廳、新式茶飲空間、小吃共富工坊、樹林營地、停車場、沿途外立面、庭院等,匯豐村打造“盲盒部落”、萌寵樂園奇趣牧場、茶品牌工廠等,上馬村打造餐飲中心、民宿、美食庭院街、車場等,岙底羅村打造鄉村會客廳、茶觀光工廠、茶博物館、茶創客空間、茶文化體驗空間、茶園景觀帶、茶公園等,宿仙村打造茶文化體驗空間、游步道,上垟村打造中高端民宿群等,加快三產有機發展,促成傳播場、體驗場、消費場“三場”融合共生。二是傳承產業文化。“江南溪望谷”片區具備悠久茶文化,在民國時期就有村民種植綠茶,現已有500多畝的規模。項目創新茶產業,用產業來傳播文化,用文化反哺產業,將產業和文化串聯起來,向游客展示本土茶葉的手工制作技術,在推廣本地茶品的同時還能傳播古村落悠久歷史。同時,引入茶葉全株利用開發項目,用茶葉的其他低價值葉片開發系列產品,如茶食品、茶粉、茶糖果、茶小吃,形成茶葉工坊或工廠,用科技力量賦能傳統產業,提升茶葉全株利用的價值。三是增強數字賦能。在6大片區業態布局中將數字化技術貫穿其中,打造垟路村(鄉村振興學院“數字駕駛艙”、農產品展銷數字直播間)、岙底羅村(數字化茶創客空間、智慧茶觀光工廠),通過注入多元化、多角度、多場景的數字化應用,迭代共富示范帶的鄉村康養、居住、文化、旅游、農業等多層次內容發展,打造形成數字型、智慧型的鄉村綜合體。
(三)做活創新文章,激活共富引擎。通過村民持股等方式組建強村公司,盤活利用農村閑置房屋、土地等,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形成農村農民自我循環造血,促使城鄉融合發展和共同富裕。一是激活農村閑置資源。活化農村各項權能,促進城鄉資源要素雙向流動,進一步盤活利用閑置農房、加快土地流轉,培育發展農村新產業,帶動民宿、餐飲、農副產品、休閑娛樂等服務產業發展。同時,建設閑置農房數據庫和項目儲備庫,健全閑置農房開發利用機制,保障利用合理。二是創新設計運營模式。成立一個“村集體+農民+社會資本”模式的合作制公司,根據產業發展需求,由村集體統一集中流轉農村土地、閑置農房、閑置宅基地等,村民以土地、宅基地入股,同時引進國資、社會資本和運營團隊、鄉賢,整合資源進行市場化運作、統一運營。三是實行村民全體持股。在成立的合作公司里,村民將手中的閑置宅基地、農村承包地轉化成投資資本,參與公司投資,實現“資源-股權”的轉化,盤活農房利用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深化共富轉化路徑,展現村民全體持股化的美好愿景。
二、項目預計產生的效益分析
項目本著“保留生態基礎、符合度假需求、方便本村生活、發展鄉村產業、帶動百姓致富、治理管理便捷”的打造原則,充分發揮示范帶區域的自然優勢、人文資源、產業優勢等特色,致力打造多個精品亮點,加快我市城鄉融合發展步伐,為全省推進共同富裕示范區建設提供了“臨海實踐”,預計將實現沿線區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三統一”。
(一)經濟效益。“江南溪望谷”精品示范帶項目總投資2.5億,項目建成后,預計各類產業業態布局超30個,吸引社會投資上億元,創造近萬個就業機會,沿線村集體經濟進一步壯大,農民人均增收上萬元,累計經濟效益可達到4億元,實現村級集體和村民共同富裕。
(二)社會效益。通過整合當地自然風貌、鄉村美景、特色產業、農耕文化等資源優勢,進一步提升區域內村莊環境和基礎設施,縮小城鄉公共服務水平差距;打通城鄉鏈,喚醒“沉睡”的農田、農房等資源,拓寬鄉村發展新空間;促進“兩進兩回”,吸引上千名青年、鄉賢回鄉創業,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注入新動能,成為美麗鄉村共富的浙江臨海樣板。
(三)生態效益。深入踐行“兩山”發展理念,進一步鞏固鄉村環境整治、生態宜居建設成果,農村人居環境顯著提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率達到95%以上,農村生活垃圾分類實現行政村100%全覆蓋,農村衛生廁所實現100%普及,讓綠色生態成為鄉村振興和共同富裕最靚麗的底色。
三、發展啟示
“江南溪望谷”精品示范帶項目積極創新發展模式,用好用活當地資產資源,加快高端產業打造,有效促進村集體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現已具備初步成效,為我市打造“歷史名城、制造強市、共富高地”提供了鄉村改革力量。總結其發展經驗,以下三點值得借鑒:
(一)系統規劃,集聚效應進一步加強。項目所在的香年片區,資源豐富、產業集群、文化深厚,山林、田園、花海、古樹眾多,存有省級歷史文化村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為充分發揮片區改革基礎優勢,打造綜合性、深度性的項目,勢必要加強頂層設計,堅持規劃先行,因此在打造前期即按照“三新”共富鄉村綜合改革“七要素”(“黨建聯盟引領、數字改革推動、城鄉一體規劃、全域土地整治、高端要素注入、集體統一流轉、村民全體持股)系統規劃,探索構建“1+X+Y”(中心鎮+中心村+保留村)的鄉村規劃布局,以江南街道作為中心鎮(街)全面統籌,將沿溪的垟路村、匯豐村、上馬村、岙底羅村、宿仙村等中心村莊串點成線,其余特色村保留亮點和招牌,該項目以“多村抱團”的方式打破村鎮邊界,自此中心鎮、中心村將成為人口和資源集聚高地,特色村享受片區發展成果,加快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
(二)全域整治,發展空間進一步拓展。根據村莊整治、農田整治、生態修復的資源稟賦,以及各行政村農戶的意愿,實施一系列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分期開展建設用地復墾和安置工作,整合破碎化土地,推動農房有機更新,“加速度”騰出發展“新空間”。同時,以農戶自愿為原則、以政府引導為措施,實施以“大搬快聚”為特點的村民搬遷安置工程,統一異地安置在新的中心村(香年小區),計劃在2023年前基本完成岙底羅村、上馬村整村搬遷安置。空間騰出后,再根據各村農特產資源、空間資源,引入國內知名專業運營團隊,全力打造品牌、景觀、建筑、鄉村產業孵化、農產品打造等農文旅高端產業業態,實行策劃、導流、運營“三件事”,具體實現“一溪六片”,實現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推動鄉村空間布局、產業結構、村莊形態迭代升級。
(三)全民持股,共富機制進一步優化。做優做活“從資源到資產”的共富轉化機制,探索搭建“政府+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共富架構,探索國有資本、集體資本、社會資本等多元投入模式,通過多村(農民)持股方式組建強村公司,實行市場化運作。農民可將山林田地資產等經營權折算投資和自籌資金入股強村公司,實現“資源-股權”的轉化,將村民變成“股東”,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明顯提升。同時,還通過發揮村集體經濟組織作用,由村集體或強村公司統一收儲閑置的宅基地、農房和土地,推動土地資源要素向農業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序流轉,培育發展優勢高效鄉村新產業,加快實現全民共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