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進入新發展階段,婚戀、生娃、養老、教育等一系列家庭問題越來越突出,農村由于獲取資源、信息渠道較小,對順應新時代發展更為“焦慮”。建立適宜農村的優秀家風,在促進鄉村德治發展的同時,將為當前農村的家庭問題、教育問題帶來新的啟發,有利于化解當前農村的社會矛盾,也是適應鄉村家庭建設、經濟發展的必然需求。本文以嶺根村家風情況為例,分析家風成效與家風建設的制約因素,提出當前農村家風建設的幾點對策。
一、嶺根村家風情況及其影響
臨海市東塍鎮嶺根村,是古代浙江東部地區驛道的重要節點,也是臨海市的一個古文化村,已有2000多年歷史,由嶺根、外山和沙灣三個村落組成,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傳統村落,人口約2000多。在嶺根村的歷史上,有很多名人名士,他們的事跡作為一種優良的家風文化融入了嶺根村人的生活,祖祖輩輩,以風化人。
(一)嶺根村家風情況。歷史文化資源豐富,嶺根村現存有唐代的石鼓門、元代的重秀堂、王世芳故居等古老建筑,還有保存完好的王文慶故居等近代典型建筑,均被浙江省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外,當地還具有特色民俗,眾多歷史文化人物,如民國時期的7位將軍以及鐫刻在建筑上,被保留較為完好的嶺根村家訓,這些資源都是嶺根村建設家風文化的的精神動力。
(二)嶺根村家風的影響。一是良好家風形成文明村風。在嶺根村內,一家刻家訓、家家刻家訓,與門庭傳統家風形成了道道亮麗的文明風景線,由這些鐫刻家訓的老北京四合院所構成的嶺根村村落,便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文化村”,在與建筑渾然相融的祖傳家風的耳濡目染下,嶺根村人規范了自身舉止,養成了嶺根村人特有的良好品行,共同構成了嶺根村濃厚淳樸的村風。二是良好家風浸潤反哺農村。一直以來,嶺根村家風對嶺根村人的生活態度、嶺根村的發展前景,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嶺根村家風中蘊涵的耕讀、廉潔、誠信、愛國等基本思想陶冶了世世代代嶺根村人,在仕、商、軍、文等領域都形成了相當多的人才培養,其中如王文慶(辛亥革命家、軍事家)以及王維、王吉祥、王大鈞等幾位民國時期的大將軍,他們在各領域有所成就后,積極反哺嶺根村,給嶺根村的發展與壯大帶來了資本、教學、社會資源等保障,用行動證實了嶺根村家風文明對下一代的教育意義。
二、影響嶺根村家風建設的制約因素
(一)缺少家風傳承的主體。和《朱子家訓》《顏氏家訓》等文字類家風一樣,嶺根村家風的表現形式也有所不同,它主要鐫刻在民居建筑上,嶺根村內的房屋建筑是其家風家訓傳播的重要載體。雖然這有助于在生活中起到潛移默化的浸潤功能,但由于當前嶺根村鄉民因務工、搬家、學業等原因大量外流,以及為保護文化遺跡,附近古民居建筑物的長期空置,影響了家風家訓保存流傳的效力。
(二)可利用開發家風的資源不足。嶺根村家風資源豐厚,而當前嶺根村對其資源的發掘與延伸還不足,家風家訓的文化特征還不夠明顯。再者,嶺根村傳統家訓主要是明清時代的產物,教學內容與表現形式大都還停留在傳統層面,并不能徹底向現代化轉化,不能達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家風建設工作機制不完善。目前,嶺根村內關于由各方合力建立家風家訓的工作制度還未全部建立,助力家風家訓長久發展傳播的行動進展不大。
三、推進新時代農村家風建設的對策
家風作為一個文明,能否建立好風俗取決于國家社會經濟、政治結構,受時代發展趨勢的約束。新時期的農村風俗工程建設,能助推農村繁榮發展,是整個農村經濟社會體系中所有因素互動的必然成果。培養好建設好家風,既要在家庭微觀層面培養好家風,又要和國家部門、社會宏觀層面緊密結合,形成合力,為家風建設構筑更完善的外部環境。
(一)提高村民主體地位。家風文化是在家庭生產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和村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同時村民也是家庭文明產生和發揚的主體。農村風俗是指農村家庭長期以來養成的家庭風尚,逐漸向外擴散形成了村風民規。因此,好家風源于個人,又影響著個人的社會主義思想觀念、工作態度等。建立好家風,需要讓村民積極加入,增強社會主體意識,并作為優秀家風的樹立者、踐行者和傳承者。
(二)發揮女性在家庭建設中的有效作用。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女人在社會和家人中的特殊地位,充分發揮女人在發揚中華民族家園精神,建立美好家風領域方面的特殊作用。”在農村,目前仍是男性多在外務工,女性則在家孝敬老人、照料小孩,女性普遍作為孩子教養責任的承擔者,既要創造家園和睦,又要經營好鄰里人際關系,在美好家風的培養和形成上有著特殊功能。落實農村文化復興中的“巾幗行動”,要利用新型農村的文化教育基地,如文化禮堂,培養農村女性的文化素質、充實家庭教育知識,讓她們意識到家庭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家庭教育中父母角色的特殊性。同時以群體互動為依托,建立好城鄉留守婦女互助組,不但引導和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創新“家門口”致富,還能在強化彼此交流學習中,擴散新型家庭教育理念,引領家風形成傳揚。
(三)發揮黨員干部在家風引領中的帶頭作用。黨員干部的家風有很強的榜樣性,在農村家風工程建設上,黨員干部是關鍵點,是家風工程的“風向標”。農村黨員干部首先要“打鐵還需自己硬”,從嚴規定自己,強化思想修養,作出家庭的表率,形成好的家風影響周邊人群。要具有自覺監督意識,對周圍人也要嚴肅教導,肅紀守規才是農村家風工程的底線目標。黨員干部以自己榜樣,以和諧家庭形象作示范,群眾也會自覺效仿,從而帶動村莊的家風建設,讓村風在潛移默化中轉變。
(四)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家風建設。養成好家風,需要與時代背景緊密結合,與當時的社會主流價值觀相一致。在新時期,要建立好農村的優秀家風,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導,通過增加“自主”“民主”“和諧”等富有時代發展精髓的內容,既達到對我國傳統家庭內在價值的突破,也適應了新時期對家風構建的需要。同時融入現代語言特點,全面實現傳統家風文明的創新轉化。例如嶺根村很出名的一條家訓“當少壯之時,更要知老年的心酸”,能夠對全國邁入人口老齡化后,年輕人對老人的孝敬方式、與老人摔倒扶不扶的陌生人間的人際關系等熱門話題提問,將家風思想內涵用當代人耳熟能詳的語言加以轉化,并置于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使人設身處地地思索情景中應當怎么做,從而潛移默化地引導人的價值觀與行為向好發展。
(五)把家風建設提升到制度構建層面。2021年,《民法典》第1043條中明確規定“家庭建設必須形成優良家風,發揚良好家庭道德,注重家庭文明建設。”把培養優秀家風寫入了規定,作為一個價值導向的行為規范,可以指導和激勵人們養成優秀家風,這在家庭建設的全面法制化上邁出了重要一步。同時,在司法實務中落實這個規定,夯實了培養優秀家風和發揚良好品德的基礎,因此人民法院在確認兒童撫養權歸屬上,除考慮經濟情況外,在優秀家風的方面考慮哪一方更有利于兒童養成良好“三觀”也將成為一個極其重要的判斷標準。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于2022年1月1日開始施行,這也意味著中國在家庭教育立法方面已邁出一大步,使中國家庭教育從制度層面上有法可依,有利于促進家庭健康成長,從而樹立良好的家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