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機揮舞著巨大的機械手臂忙碌作業,四周拉起了警戒線,村干部們在一旁維持秩序……日前,在江南街道香年溪沿線的匯豐村,“江南溪望谷”項目攻堅團隊正對約30戶的村民征遷房屋進行拆除,為項目的無障礙開工奠定基礎。
“江南溪望谷”項目地處香年溪片區,整合了沿溪區域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等特色內容,建成后預計可創造近萬個就業機會,農民人均可增收上萬元。
項目征遷工作進行得如火如荼,作為項目最初的提出者,余紅燕和村民們一樣高興不已。余紅燕是來自基層的市人大代表,多年來扎根農村,用心用情為百姓“代言”。
近年來,香年溪兩側的一些村莊由于環境優美,逐漸成為市民周末游玩的打卡點,但村內缺少民宿、餐飲配套設施,游客游玩沒地方吃住,因此雖然游客逐年增多,村民的收入卻不見增長。
余紅燕將這些情況看在眼里。工作之余,她走訪香年溪沿線村莊,走進村民們的家中,傾聽大家的呼聲。當選市人大代表后,她更是積極參加人大組織的各類調研活動,學習各地先進經驗,為家鄉建設發展想辦法、謀出路。
經過多月的努力,市十七屆人大一次會議上,余紅燕結合調研結果,提出了《關于高標準建設“江南溪望谷”引領鄉村共同富裕的建議》。該建議一提出,便受到政府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江南溪望谷”項目應運而生并順利落地香年溪沿線,為古村落注入了新活力。
眼見項目有條不紊地推進,余紅燕深知,光靠項目發展村經濟還遠遠不夠,良好的人居環境也必不可少。
作為項目的入口和門面,小溪村人居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余紅燕借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東風,和村“兩委”一起發動村民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她身體力行,主動清理村民們房前屋后的雜草雜物、溝渠垃圾、墻壁和電線桿上的“牛皮癬”,揮起鐵鍬、拿起掃把,帶頭清掃沿街散落的垃圾、樹葉。
漸漸地,村莊環境有了很大改觀。為了動員更多村民參與其中,鞏固人居環境整治取得的成效,余紅燕和村“兩委”探索建立了人居環境整治的長效機制。對衛生整治情況,村里定期進行打分評比,黨員干部也要進行評比晾曬,整治不到位的則進行通報。在余紅燕的示范引領和精心推動下,村民們積極參與,熱情高漲。截至目前,全村共清理垃圾100余噸,拆除老舊危房13處,村容村貌有了極大改善。
鄉村要發展和振興,產業是源頭活水。如何發展當地產業,也是余紅燕一直苦思冥想的問題。由于香年溪沿線村的年輕人大都外出務工,大量農田旱地無法產生經濟效益。當上人大代表的余紅燕思考著怎么利用好這些農地。
為此,她多方實地考察,積極對接農業公司,通過集中流轉、成片耕種,不僅讓撂荒的田地復耕,而且形成了規模種植。同時,針對香年溪沿線5個村莊存有大量閑置農房的現狀,余紅燕努力挖掘優勢資源,對接籌劃民宿餐飲、茶創小吃、古村落觀光等產業項目。一個個“共富路”上的新思路,開始在她心中醞釀,開啟強村富民的良性循環。
“我最大的愿望就是讓家鄉群眾過上富足生活。”余紅燕告訴記者,“成為一名人大代表,我明白這不僅僅是一份榮譽,更時刻提醒著自己要肩負起這份責任。”作為一名老“村官”、新代表,余紅燕始終牢記人民的重托,認真履行代表職責,用實際行動詮釋“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深刻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