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居旅皆佳。
近年來,我市在實施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如神筆在握,描繪出一幅“顏值高”“內涵深”的魅力“新”城畫卷:城市路網快速拓展,城市功能逐步完善,老舊小區美麗蝶變,人居環境不斷優化……
剛剛過去的2022年,不加濾鏡也美到心坎里的臨海山水、隨手一拍便令人陶醉的臨海街巷……時常刷爆市民朋友圈。
大氣魄拉開城市框架
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
城市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貫穿于城市規劃、建設、資源利用和常態管理全過程。我市圍繞城市品質提升思路,科學規劃統領全局,高效完成“三區三線”成果上報,優化全市發展空間。探索實施“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完成全市村莊規劃評估成果。聚焦城市風貌提升,高水平開展城市設計,高效完成佩弦湖、健康城詳細城市設計,啟動靈湖北岸文化中心、兩水區塊舊工業區等重點區塊研究。
創新、融入、整合、行動,一系列的韜略在反復研磨中誕生。
在編制和實施規劃中,我市始終堅持規劃的“超前性、系統性、科學性和權威性”原則,按照“做強、做大、做優、做美”的要求,建立了科學的規劃決策體制。為了深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加大存量土地挖潛盤活力度,出臺《臨海市臨時改變房屋用途實施辦法(試行)》、《關于進一步規范村留地管理的實施意見(試行)》、《臨海市套式安置住宅管理辦法(試行)》等多個新政策,完成工業用地供應5457畝,批而未供土地消化處置3843畝,盤活存量建設用地5822畝,低效用地再開發1584畝,為企業發展、城市更新等提供有力保障。
時勢造城。聚焦城市能級提升,我市以更寬廣的視野看待城市發展,以多層級城市設計塑造城市特色風貌,推進重點片區城市設計全覆蓋,做優“一城六區”空間格局和功能布局,重點推進洛河、中心軸線、伏龍、臺州府城等重點區塊城市設計,強化城市建筑風貌管控指導。
交通路網則是做優城市發展空間的強力引擎。今年以來,我市持續致力于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交通體系,完善城區交通路網,打通城市血脈。
城市路通了,市民心順了。“行駛在寬闊平坦、瀝青鋪面的雙林北路新建路段,心情格外舒暢。”市民高宇說,近日,雙林北路新建路段順利通車,他駕車經過時一路暢通無阻,高興地哼起了小曲。
“城市路網建設,既打通了城市‘主脈’,也疏通了城市‘毛細血管’,貨暢其流、人暢其行的便捷交通格局正加速形成。”市住建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打通“斷頭路”、暢通交通“微循環”,打造四通八達的交通路線,不僅提升了城市品質和城市形象,也進一步拉大了城市框架,增強了城市承載力和競爭力。
循著時間的軌跡,一個個亮眼成績已經漸漸呈現:城市快速路(南區段)工程完成工程量10%;104國道江南至尤溪段改建工程建成通車;351國道臨海邵家渡至白水洋段改建工程(一期)完成總工程量20%;雙林北路、西林路西段、臘梅路等6條“斷頭路”提前徹底打通。完成全市15座市政橋梁路橋過渡段調坡改造,實際施工僅用時7天,更好地提高了路網聯通度和出行舒適度。
一年來的鏗鏘邁步、馳騁奮進,臨城城市的整體框架迅速拉開,中心城區面積迅速拓展,一個兼具顏值、內涵、活力的魅力城市已經呈現。
大力度推進民生工程
“我們想要的,他們都做了。路新修了,路燈更亮了,整個小區嶄新美觀,就像換了個新小區。”家住巾山小區的錢大爺向記者細數著小區的變化,臉上滿是笑容。
城市的新面貌,不僅體現在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也呈現在溫馨有序的老小區、井井有條的舊街巷。近年來,我市以老舊小區改造為抓手,對群眾反映強烈的住宅破舊、排水不暢、道路破損等問題進行改造,實現了老舊小區顏值和居住體驗感“雙提升”。
“路平了,墻新了,連樓道都清爽干凈了。”隨著我市老舊小區升級改造工作不斷推進,一個個老小區舊貌換新顏,排水管道通了,小區路面平整了,私家車有了專屬車位,老街坊們笑逐顏開紛紛感慨這一年來的變化。據了解,去年,我市完成6個老舊小區改造升級,惠及住戶1537戶、建筑64幢、建筑面積13.74萬平方米。
城市面貌大提升的同時,我市農村群眾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著變化。在河頭鎮巖坑村,可見溪流清澈見底、道路平坦整潔。“現在我們這里水清了,地干凈了,垃圾少了,一年到頭游客很多。”一提到如今家門口的巨大變化,巖坑村的村民都會夸贊幾句。
“去年,各鎮街按照‘三清三整三提升’要求,開展‘大掃除’‘大整治’行動,力促我市農村人居環境得到較大改善。”市農業農村局黨委書記、局長郭志鋼介紹,我市市鎮兩級督查整改各類問題點位15萬余個,推進“三大革命”,農村生活垃圾分類處理行政村覆蓋率100%。創建省高標準生活垃圾分類示范村6個、臺州市級垃圾分類示范村8個。成功創建134個新時代星級美麗鄉村,完成省新時代美麗鄉村達標村創建83個。
“小確幸”里蘊藏著“大民生”。舊小區改造、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只是我市推進民生工程的縮影。去年以來,我市緊盯民生熱點,強化職能擔當,民生項目高效落實。
——全面改造更新城區燃氣管網;大力整治轉供電、轉供水、轉供氣等突出問題;全域整治違法建設,堅決遏制增量、系統清理存量。
——統籌推進“民生管理”“有機更新”“形象品質”“數字能力”和“公共設施管理業投資”等5大類43項子任務,著力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圍繞口袋公園、人行道、城鄉綠道、公廁等4大類工程實施“印象臺州”有機更新工程,共開展民生項目15個。
——高標準推進項目落地,率先完成城市居民住宅二次供水設施改造項目,項目改造質量在臺州各縣(市、區)中最佳。
——云棠口袋公園等15個項目已開工建設,開工率100%,其中臨海市綠道新建工程等10個項目已完工,完工率100%。臺州府路、沿江路園林景觀大道更新工程已全面完成。
——重點區塊建設攻堅行動中已完成簽約1534戶,拆除面積約20萬平方米。全市新增綠地20公頃,社區綠道15公里,接通省級綠道72公里,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2平方米,建成區綠地率達39%
……
從“有居”到“優居”,從“窄道”變“坦途”,“內外兼修”的美麗蛻變,不僅改善了群眾的生活,還提升了大家的獲得感、認同感。
“臨海的城市建設發展日新月異,發展成果有目共睹。”市城市建設事務中心主任盧躍波介紹,接下來,我市將著力謀劃“三大攻堅戰”活動,加快城鄉基礎設施建設,給群眾帶來更多看得見、感受得到的喜人變化,進一步助推共富高地建設目標。
大手筆美化城市環境
一直以來,綠色是臨城最美的底色。
“這兩年公園廣場建得多了,無論住在哪里,出門走十分鐘肯定能看到綠、遇到美,生活越來越舒適了。”“遛娃、散步,離家不遠處就有公園或者小廣場,感覺生活質量都上去了。”……一位位市民的話,道出了他們對于人居環境變化的切身感受。
見縫插綠、還綠于民。為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改善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質,我市按照“增植提升并重,綠化美化同行”的思路,遵循為民便民利民的原則,圍繞推窗見綠、出門進綠的目標,堅持“城市綠地公園化、公園建設主題化、城市園林多彩化”的建設理念,抓好園林式居住區(單位)、優質綜合公園、綠化美化示范路和省級園林城鎮創建工作,為市民群眾提供了清新自然的小氧吧、休閑會客的“小客廳”。
城市之美,美在細節。我市還緊扣打造“山海相依、人水相親、景城交融、古今交匯”的歷史名城主題,大力開展城市公園廣場、園林景觀大道的更新工程,打造可觀可感的“精品工程”,建設可拍可玩的網紅打卡點。
采訪中,記者從市環保局、市自然資源局等多個部門了解到,接下來我市將持續深化“河湖長制”“林長制”,構建人城相融、園城一體的城市公園與綠地休憩系統,打造河湖繞城、清水潤城的環城水系,讓所到之處步步有景、目之所及皆有綠意;建設高品質“森林臨海”,爭創“國家森林城市”,實現青山映城、草長鶯飛;從嚴落實“三線一單”,動真碰硬、常態長效抓好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
青山環城廓,清水繞城過;樹在城中立,人在林中笑。一步步升級蝶變的臨海,民生幸福的底色將越來越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