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本特征和本質要求。近年來,浙江省把治水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重中之重,堅持依法治水、科學治水、系統治水、精準治水、全民治水,持續深化“五水共治”碧水行動,倒逼產業轉型升級,助推經濟綠色發展。近年來,杜橋鎮實施了一系列治理工程,但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水環境綜合治理依然壓力較大、形勢嚴峻。本文在系統地梳理杜橋水環境綜合治理重要意義及前期治理措施的基礎上,深入思考現狀、分析原因,并提出相關建議。
一、杜橋水環境綜合治理的重要意義
(一)加快杜橋水環境綜合治理,是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內在要求。早在200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就提出“八八戰略”,明確要打造“綠色浙江”;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即科學有序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和組織振興;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對繼續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作出了全面部署。可見,黨中央日益重視鎮村生態建設,而水環境綜合治理正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快杜橋水環境綜合治理,是打好打贏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關鍵環節,更是堅定不移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迫切要求。
(二)加快杜橋水環境綜合治理,是建設宜居宜業活力新城、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必然選擇。隨著城市空間的不斷拓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群眾日益重視生活品質的提升。杜橋作為臺州人口第一大鎮,輻射周邊60萬人口,迫切需要打造更優美、更健康、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然而,當前杜橋的水環境離群眾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還有差距,加快水環境綜合治理,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善發展環境的必須之舉,只有全面徹底提升水環境,才能為實現杜橋歷史文化和山水美景有機融合打下堅實基礎,切實提高杜橋的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
二、杜橋水環境綜合治理的主要做法
(一)上下同欲,打好“鎮村聯動”組合拳。一是狠抓責任落實。對鎮內水體情況開展新一輪集中摸排,制定“五水共治”獎懲辦法,全面深化“河長制”,依托“臺州智慧河湖”系統,健全河(湖)長制履職在線考核機制。各級河長均嚴格按照“縣級河長每月巡河1次,鎮級河長每半月巡河1次,村級河長每旬巡河1次”的要求,盯緊看牢各級河道,巡河完成率每月達100%。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組織鎮機關干部、村兩委干部等開展五水共治“找尋查挖”專項活動,“團青共攢綠水幣”、“用綠水幣守護清水家園”活動,結合張貼治水標語、發放治水宣傳冊等形式,借助掌心臨海APP、“杜橋小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開展了多角度、全方位的宣傳行動,營造全鎮動員、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三是鼓勵大眾監督。充分發揮人民群眾作為治水主力軍的作用,及時更新、增添河長公示牌,標明“河長”職責、整治目標和監督電話,張貼“綠水幣”微信二維碼,同時借助“美麗杜橋隨手拍”活動,接受群眾投訴舉報,鼓勵社會各界對治水工作進行監督。
(二)緊盯源頭,吹響“河岸聯動”沖鋒號。一是借力“三改一拆”。牢固樹立“違建不拆,轉型無望,治水難成”導向,借力“三改一拆”工作,加強對涉河違建的排查力度,及時下發“三改一拆”通知書,勒令其迅速停止違建內的生產作業,引導其在限期內自行拆除,對于在限期內未進行自拆的,立即組織工作人員進行強勢拆除。二是劍指“面源污染”。嚴格按照“關停淘汰一批、整合一批、規范提升一批”的原則,多次組織鎮發展服務辦、農村農業辦、環保、公安、安監等部門工作人員開展不定期突擊的“零點行動”“亮劍行動”,重點檢查眼鏡、機械、印染等工業企業,規模上、涉河禽畜養殖場以及六小行業,通過采取立即關停、迅速查封、要求整改等措施,嚴格控制面源污染。三是堅持“綜合整治”。結合實際,堅持“科學清淤+水環境治理”雙管齊下,對杜橋鎮應山塘村內河、百里大河支河清淤7.5萬方,對影響水質的表層淤泥進行清理,保留底泥,保護小微水體原有生態系統。同時,對鎮內多條河流開展水環境綜合整治,落實河道清淤、岸坡整治、建設親水步道等措施,全方位提升水生態環境。
(三)精細治污,使出“疏堵聯動”殺手锏。一是嚴格抓好排污(水)口管理。對沿河兩岸的排放口進行嚴格排查登記,制定“一口一策”制度,樹立排污(水)口標識牌,進行“身份證”式管理。在排摸的基礎上,實施鐵腕斷污,對偷設、私設的排污口和暗管一律采取封堵措施。二是加快推進鎮區截污納管。以全域“污水零直排區”建設為抓手,在鎮區持續推進截污納管,對群眾呼聲較高、條件較為成熟的街區進行精細化截污,對治理難度較大的街區新建提升井、重力、壓力、污水管,實現污水管網應收盡收。除此之外,成立管道清污隊,主要負責各級管網的清污維護工作,每日以街為單位進行清理,加快管內污水流速,確保管網內保持較低水位。三是統籌抓好各項治水工程。加快治水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實現全覆蓋。完成南洋污水處理廠二期擴容,日污水處理量提升至5萬噸。實施西湖水廠二期配套管網工程,日供水量提升至20萬噸,水環境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三、杜橋水環境現狀及原因分析
雖然我鎮在水環境綜合治理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是,河道水質整體渾濁,部分河段呈現黑、臭、綠狀態,污染現象依然存在,離上級的要求、群眾的期盼還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以下幾方面原因造成:
(一)河道污染來源較廣,成分較為復雜。杜橋鎮范圍內污染源主要包括點源、面源和內源污染。點源污染主要為工業企業排放的廢水。面源污染主要因農業生產中施肥等溢流至河道造成。內源污染主要來自河流底泥中不斷釋放的污染物質。
(二)污水處理廠、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有待完善。杜橋鎮現有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與污水排放量不匹配。同時,部分區域未鋪設污水管網,已鋪設的管網年久失修,導致污水滲漏,也影響了河道水質提升。
(三)群眾的環保意識還需進一步提高。亟需培養群眾的環保意識,消除人為污染對水環境的影響和破壞。
四、推進杜橋鎮水環境綜合整治的對策建議
水環境綜合治理是發展所需,更是民心所向。必須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強化措施,完善硬件,依托綠水青山培育鎮村經濟新增長點,切實將“生態資本”轉化為“富民資本”。
(一)加強宣傳,造濃氛圍。一是加強環保科普。向全鎮人民科普“五水共治”的重要性、做法、進展,以“污水零直排區”建設、“找尋查挖”專項行動、全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等工作為抓手,廣泛宣傳水環境提升的知識,普及水環境惡化產生的危害,培養群眾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方式。二是抓好環保教育。充分發揮教育輻射作用,積極指導轄區內中小學校開展“治水知識進校園”“治水征文比賽”等活動,引導未成年人樹立正確的環境價值觀,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達到“教育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影響整個社會”的作用,促進社會各界人士共同參與到水環境綜合治理工作中來。三是做好環保宣傳。圍繞“青山綠水攜手并進,五水共治你我同行”主題,在鎮政府、商場、影院、廣場、村文化禮堂、老人協會等張貼宣傳標語、海報,播放水環境整治紀錄片、“五水共治”宣傳片,組織志愿者參與全域水環境整治、“污水零直排區”建設實地體驗,開展“五水共治”知識競賽,多形式推動環保宣傳出圈,高效率實現宣傳效果裂變傳播。
(二)完善設施,夯實基礎。一是狠抓污水零直排建設。因地制宜新建提升井、污水管、壓力管、混接立管等管網,改造升級原有截污管網。全面檢查現有管網系統,對雨污合流、雨污錯接、管道破損、管道淤堵等問題進行維修改造。根據污水管網規劃,加速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的建設,同時將管網逐步延伸,擴大污水的收集范圍,提高污水處理率。二是力推全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緊緊圍繞水質提升和水環境提升兩大目標,針對杜下浦河、山項橫河及相關支流,打造富沈河沿線濕地公園,對沿河農田退水除污攔截,全力改善河道斷面水質,針對百里大河西洋支河、市場橫河墾岙村段,推進河道清淤、護坡加固、親水設施建設等工作,恢復河道蓄水灌溉和防洪排澇功能,做好水環境恢復提升工作。三是統籌“五水共治”治水工程。集中摸排鎮內山塘水庫具體情況,根據十八滸水庫、白巖前山塘和下周村肖樹坑山塘出現的隱患點,整體推進山塘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為防洪防汛和灌溉水源補充打好“提前量”,下好“先手棋”。及時推進飲用水提升改造工程,推進杜橋鎮溪口至小芝鎮供水工程,解決山區群眾飲水困難問題,用情用力保供水、保民生。
(三)對癥下藥,分類治理。一是針對工業點源污染。統籌加強源頭、過程、末端全過程閉環治理,加速推進工業園區“污水零直排”工作,通過物聯網控制系統,強化對企業工業污水廠內處理、污水流轉監管。組織經濟發展辦、環保、安監等部門,加大日常監察的頻率和力度,對偷排漏排現象進行嚴肅整治。二是針對農村面源污染。利用現有溝、湖、坑塘等,合理配置水生植物群落、格柵和透水壩,構建“農田-排水渠-坑塘-河流”的多級污染生態降解緩沖體系。例如進行農田排水渠生態改造,拓寬河流兩岸現有農田排水渠,種植茨菇、茭白等植物,促進水中顆粒物沉淀,吸收水體中的養分,加速氮、磷等元素傳遞,達到提升水質的目的。三是針對底泥內源污染。依托全域水環境綜合整治工程,對鎮內主要河道進行底層淤泥集中清理并衛生填埋。同時利用原位掩蔽技術,使用未污染底泥、砂子、礫石等材料隔絕污染底泥,減少二次污染。在淤泥清理和隔絕后,安排專人進行河道養護,形成市場化、專業化和社會化的保潔清淤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