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青北白,產自江南的瓷器多以青瓷為主。
陸羽在《茶經》中盛贊越窯青瓷“如玉類冰”;
陸龜蒙遠看開窯時一眼驚艷,“九秋風露越窯開,奪得千峰翠色來”成為了后世傳唱不止的經典。
巧奪天工的青色,奠定了越窯秘色瓷在中國陶瓷史上獨一無二的“白月光”地位。
秘色瓷特指唐、五代至北宋時越窯生產的專供皇室使用的青瓷。因其為皇家特制,故制作工藝秘而不宣得名。翻閱浙江的陶瓷史,專注這抹“秘色”的臨海梅浦窯是不得不說的傳奇。
“臨海秘色”,北宋中期中國最高級的青色
漢代開始,位于章安附近的溪口窯得以興盛;唐以后,隨著臺州政治中心轉移到臨海,供應日常陶瓷器的生產中心溯江而上,逐步擴散,也由溪口轉為最靠近臺州州城的梅浦窯,成為當地陶瓷需求的主要生產點。
梅浦村位于臨海古城西郊,周邊窯址眾多。古時候相傳該處有“三十六支窯”,分別分布于梅浦村周圍的鳳凰山、后門山、馬里墩等處,是古代臺州較大的窯址群。其中雌雄鳳凰山被一灣靈江分隔相望,南岸為梅浦窯,北岸為許墅窯,兩窯皆為古時曾燒造“臨海秘色”的重要窯場。我們如今所說的“梅浦窯”即為兩窯總稱。
1956年,臨海箱板紙廠在許墅村建廠測量時發現許墅窯址。同年由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朱伯謙先生主持進行發掘清理。現有大量包括鏤空、刻花、劃花及刻劃花等精美秘色瓷片標本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
我國青瓷燒造繼承了歷朝制瓷的優良傳統,在唐宋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單從現今已知的梅浦窯業來看,業內民間人士就曾傲驕地稱它有兩個“世界第一”。
梅浦窯當年燒制瓷器時所用的匣缽均是粗質瓷胎,這在世界陶瓷考古史上應該是首次發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館員謝西營博士在《臨海瓷窯遺址考古調查勘探收獲與認識》中全面梳理了自2018年以來臺州地區瓷窯遺址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成果,在此基礎上對臨海地區瓷窯業的面貌進行綜合分析。他認為,北宋中期,古城街道梅浦窯業興起。以許墅、后門山和鳳凰山窯址為例,調查采集的匣缽均為粗瓷質,同時期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核心區還主要采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粗質匣缽。結合上林湖越窯考古工作經驗,以瓷質匣缽燒造的器物,應屬于質量乃至品級較高的產品。
“梅浦窯燒造的瓷品質量已經超過了同時期以上林湖為中心的越窯核心區燒造的水平。”他說。
在北宋中期,梅浦窯燒制的瓷品質量代表了世界青瓷燒造的最高水平。荷花紋、摩羯紋、牡丹紋、花鳥紋,鏤空等精巧細密的裝飾技法……梅浦窯許墅窯遺址所發現的瓷器,胎體輕薄至密、制作規整。釉色有透明釉、半透明釉和不透明乳濁釉,其佳者釉而緊致,純凈靜謐,青翠水亮,與秘色無異,有些質地與色澤甚至超過秘色。而這一抹“翠青色”在中國陶瓷歷史上是“獨一份”的存在。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常年展陳的那口異常漂亮的宋代青瓷龍紋刻花碗,不少專家認為很可能是臨海梅浦窯的產品。
“臨海秘色”,極有可能改寫“中國陶瓷史”
4月20日至4月23日,“一江望盡千峰翠——臨海青瓷考察研討會”在臨海召開。以北大考古學院院長秦大樹、中國古陶瓷學會會長孫新民等泰斗級專家為代表的全國古陶瓷研究專家35人齊聚臨海。
大家都對宋代以梅浦窯為代表的臨海窯業遺存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一致公認:“中國南方青瓷燒造史,除了紹興和龍泉兩個燒造中心和高峰外,北宋中期以梅浦窯為代表的臺州窯業產品質量非常高,可以看成是浙江窯業繼越窯后的又一發展中心和高峰!”
而中國陶瓷研究泰斗馮先銘先生在國家文物局主編出版的文物博物館教材《中國陶瓷》一書之第二章《宋代江南地區陶瓷概說》第一節開篇就有提到:“北宋初期,吳越錢氏出于燒造貢瓷的特殊需要,促使了浙江越窯的發展提高,由于貢瓷的數量龐大,遠遠超越了越窯的生產能力,貢瓷由杭州灣地帶生產條件較好的一些瓷窯分擔……此外,還有臺州灣地區的臨海……”
早在1995年在上海舉行的越窯秘色瓷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當代陶瓷學術研究泰斗耿寶昌先生根據其所見的各地瓷器標本,就曾提出:“臨近黃巖的臨海縣許墅窯產品尤其典型,過目所及的標本,有刻花鏤空工藝的香薰、盒等,均胎質細膩如玉,釉色青綠如翠,堪稱秘色瓷上品。”
2022年5月開始,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臨海梅浦窯遺址進行考古試探發掘時,發現了一批造型各異的精美瓷片,一時間震驚了陶瓷考古界。在此次研討會上,紹興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羅鵬研究員就此發聲:以梅浦窯為代表的臨海青瓷的釉色偏青白、裝飾紋飾精致,瓷質匣缽工藝在寧波東錢湖窯區未發現。臨海窯址的考古調查填補了陶瓷考古史的一個空白。
北大考古學院院長秦大樹教授在綜合對比各地瓷器標本與相關史料后,更是得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臨海梅浦窯極有可能是龍泉窯的前身!
“臨海秘色”,尋蹤“海絲”歷史脈絡
中國的國際名稱China,就是瓷器的意思。瓷器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曾經是中國工藝、中國經濟社會鼎盛發展的象征。
自唐代中后期起,陶瓷器開始成為大規模外銷產品;宋元時期,陶瓷海上貿易蓬勃發展。廣州、泉州、明州(今浙江寧波)等世界性港口相繼建立,以中國為主導的陶瓷貿易體系逐步確立。
而在近期的梅浦窯考古勘探過程中,在窯址前方3到5米深的地層位置,發現了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窯口燒制的精美瓷片和疑似碼頭構件排列整齊的條石。專家推測:臨海極有可能是北宋中期海上絲綢之路瓷器的燒造與貿易的集散中心。
這一推測的背后,更是有扎實的史實支撐。
臺州置州臨海之后,社會各方面的發展都開始了長足的發展。人口的增長、經濟與文化的繁榮、海外絲路帶動的瓷器貿易的發展,都促進了瓷器燒制需求的大量增長。而中原士族文人不斷遷徙至此,他們風雅精致的生活和他們所帶來的器物在影響當地的同時,他們的需求也促進了本地瓷器燒造品質的提升。一些工匠也可能就是直接以貴族帶來的瓷器為范本和標準,進行學習仿制,提升技藝與品質。
梅浦窯許墅窯地處靈江兩岸,與臨海古城相距僅5公里。靈江潮水,一天兩次會經過南北窯址。因此,梅浦窯同時兼具了水陸交通運輸及管理監燒的優勢。另外,梅浦窯址地處連綿括蒼山腳下,泥土質地細膩,黏性好,特別適宜用于陶瓷燒制,且資源十分豐富,而周邊山林茂密,又可以解決長期而大量的柴火資源,方方面面具備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此外,唐代造船業的進步則使得船只實現了遠海航行,臨海因此也極有可能成為了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節點,日本、朝鮮和東南亞地區有很多客商來此進行貿易往來。而在1993年這一點似乎也得到了印證。當時,由美國、英國、日本、印尼、捷克五國九位古陶瓷專家組成的ZA—11009文化藝術團,考察了臨海博物館館藏的古窯址出土瓷器標本。其中,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何翠媚女士指出:東南亞各國發現的瓷器有部分與臨海梅浦窯出土的瓷器屬于同一窯系的產品。
翠色遠去,潮聲依舊。在歷經繁華與落寞后的“臨海秘色”如今也正緩緩揭開神秘的面紗。
當前,我市正在切實加強梅浦窯址的保護和搶救性考古發掘工作并將積極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盡可能聯合慈溪市、龍泉市,努力爭取盡快把以梅浦窯為代表的臨海窯址群,搭車納入我國世界文化遺產申報推薦項目“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首批遺產點名單。
傳承千年的中國色彩,每一種都有著它獨特的寓意。“秘而不宣,玲瓏似水”的東方之色——“天青”,凝結了讓人豁達的清澈、微醺的純粹和沉淀后的淡然。
明月染春水,薄冰盛綠云。撫去碎瓷上的泥土,無意中就完成了一場跨越千年的握手,上面似乎還留有匠人的手溫。
期待!期待不久的將來梅浦窯再現光華,“臨海秘色”開口說話,向世人講述獨屬于趙宋王朝的風雅。
(部分圖片由市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