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臺州府,滿街文化人”,這是人們對我所生活的小城臨海的美譽。每每想起,我心中便生出一種強烈的自豪感。
其實,唐朝時期,臺州府尚屬蠻荒之地。當時的大文豪鄭虔(鄭廣文),是杜甫的好朋友,被貶謫到此地時,杜甫曾飽蘸筆墨,不無憂傷地寫下贈別詩:“臺州地闊海冥冥,云水長和島嶼青”,為臺州的偏僻、為老朋友漂泊不定的人生擔心。而鄭廣文,并沒有一蹶不振,反而大力開展臺州教育文化之先河,這才有了后來臺州文明的快速發展。
近日有幸去圖書館聽了一場主題為《臨海趣事:臨海藏書家》的講座。主講人彭連生先生是我的老同學,一個癡迷于文物研究及碑拓技藝、充滿人文情懷的專業型人才。
在聽講座前,我不知道,這數百年間的臨海,竟然有如此多燦若星辰的文人,因為熱愛文字而建立了一座座藏書樓,也因此,讓許多珍貴的古籍有了安身之所。
文化的發展與傳播,自然離不開書籍的功勞。從北宋臺州陳貽范、陳貽序兄弟建“慶善樓”,開了臺州藏書樓之先,后來者絡繹不絕,而陳氏家族的這一風氣,延續了300年而不衰,并且藏書量不斷遞增。他們為當地文化的賡續,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講述眾多藏書樓主人及他們與書有關的故事時,彭連生如數家珍,滔滔不絕。說到動情處,更是激情澎湃。近兩個小時的時間里,臺下的聽眾聽得聚精會神,如癡如醉。
從這堂講座中,我總結出三個“最”:
一、最令我遺憾和惋惜的,是大多數藏書樓的傾頹和無數古籍的消失殆盡。
人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對于藏書來說,又何嘗不是如此?就像更樓上郭的郭協寅,他的八磚書庫曾經令多少人羨慕,可是,他的獨子早逝,郭家后繼無人。郭協寅晚年家道中落,入不敷出,無奈,只得將自己的收藏盡數賣與他人。連一代都傳不下去,更不用說傳世了。
在那沒有刊印技術的年代,許多書籍僅靠抄本流傳,尤顯得珍貴。盡管那些愛書的人用了洪荒之力來盡量保全書籍,但大部分古籍隨著時光的流逝,難逃厄運。有的遭到變賣,不知流落何方;有的遭到火毀,盡付灰燼。
讓我最哀惋的,是近代東塍屈映光家書樓“精一堂”的零落史。其主人曾身為國民黨高官,有能力也有實力,所以收藏了許多精品書籍,但在那特殊時期,盡管主人遷居臺灣,但他的故居,包括藏書樓,卻難逃厄運。無知的人們,要么把成冊成冊的古籍撕毀,要么拿回家當成引火之物,一根小小的火柴閃過之后,這些珍品猶如片片翻飛的蝴蝶,剎那間,化作塵煙遠去。想想,真讓人痛心不已。
還有,小停云山館,在同治元年太平軍撤離臺州時,有賊人乘亂夜間入館,樓為燭火所毀,藏品損失殆盡。黃瑞的愛日草堂、述思齋則因為大水淹沒,毀損嚴重。
等等例子,不勝枚舉。這不但是書樓主人的悲催,也是天下讀書人的悲催。
二、最令我感動的,是著名藏書家項士元的愛書情懷。
項士元是臨海城關人,生于清光緒年間,從小聰穎好學。他的人生經歷十分豐富,曾在杭州從事過新聞事業,創辦過多種報刊,也曾在家鄉創建學校,并在多所中學、大學擔任過教師及校長。他博覽群書,平生不但酷愛讀書,還廣泛收集、購買古籍、文物。
他是臺州歷史上私家藏書集大成者。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為臨海保存了700多種臺州歷代鄉賢著述及地方文獻。從1918年開始的30余年時間里,他先后將畢生所收集、購買的總數不下3萬余卷的書籍、4箱名人字畫和15箱文物,無償捐獻給了臨海圖書館及臨海文管會。可以說,如果沒有項士元的籍藏和努力搶救,就沒有今天臨海古籍的宏富。
三、最令我著迷的,是這些藏書樓詩意的名字。
比如,洪頤煊的“小停云山館”,其名的由來應該是大詩人陶淵明的詩。陶淵明有《停云詩》四章,詩云:“靄靄停云,濛濛時雨。”題下自注“停云,思親友也。”主人取此名,大概表明其性好友朋的意思吧。“停云”,也讓人不禁想象,這片天地的清幽與靜美,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比如,沿江亭山村曾士瀛的“某(梅)石軒”,據彭連生介紹,那是因為他家的庭院里,左邊有一座太湖石,右邊則栽有一樹梅花而得名。想想,在寒冷的冬夜里,梅花散發著幽幽的暗香,有月光如水灑在庭院中,從書樓望出去,是否便應了“尋常一樣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的意境?真的是太浪漫了。
還有,江南三姓村的黃瑞,他家藏書樓有好幾個,其中有命名為“述思齋”的,“述思”意取司馬遷“述往事思來者”之閎識孤懷。郭協寅的“八磚書庫”,則是因為家中藏有八塊漢代的磚而命名,儼然透著一種自豪與霸氣。
再隨便看看,“紅杏軒”“蔭玉閣”“憶綠蔭室”“秋籟閣”“玉溪小筑”等等,單從名字聽來,就承載了滿滿的詩意,足以讓人陶醉,引人無限遐思。中文之美,在此體現得淋漓盡致。
這些藏書樓,絕大多數已消失在歷史的風煙中,令人遺憾與惆悵。所幸,如今,在有識之士的呼吁下,政府正不遺余力地對一些即將坍塌的藏書樓進行修繕與保護。比如,河頭下灣村葉書的“蔭玉閣”,已被修舊如舊,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著名文化學者余秋雨曾這樣寫道:“在文化溝通便捷的現代,它(指藏書樓)的主要意義已不是以書籍的實際內容給社會以知識,而是作為一種古典文化事業的象征存在著,讓人聯想到中國文化保存和流傳的艱辛歷程,聯想到一個古老民族對于文化的渴求是何等悲愴和神圣。”
在我看來,它更是一種文化的圖騰,有機會應該多多親近、仰望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