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古時屬華胥國、甌越地,域內丹邱仙跡眾多,早在黃帝時期,靈江一帶已出現超前文明,巾子山華胥洞是為代表之一,民眾自古就有崇仙尊道思想。臨海乃至臺州“俗重正月十四”已有多種版本,筆者在民間走訪中,對“正月十四”起源問題有新的感悟與見解,這里先從“和頭羹”說起。
“和頭羹”源于敬神寓意在“和”
“樂此桑麻俗最醇”,臺州人正月十四吃“羹”早已成俗。“羮”因狀如酒糟,臨海城區人稱“糟羮”;沿海片習俗羹成首供“灶龍火君”(灶神),故也稱“灶羹”,然后一家人圍在一起吃“和頭羹”,意為“一家團聚和睦”。
從吃“羹”意義上講,“羹”由多種食物放在一起調熬成“和”的形態,含有“和”的寓意。
“三禮”(《儀禮》《周禮》《禮記》)記載,古人把“太羹”“和羹”用作敬天地、敬祖先、祭神明,是首推珍饌,故又作“和頭羹”,這里的“頭”是“頭等”“第一”的意思。
從廚藝上講,這種做法大都稱“滲羹”,主要由米粉、川豆片、芥菜、肉末、冬筍等,其他食料由各人所好添加調和煮成,故也稱“糊豆羹”。
因遇“正月十四”迎財神、供財神之時,人們又俗稱“發財羹”。
臨海人崇“和”,還表現在新婚第三日,主家請大小叔伯來家里吃一碗“和頭羹”,取其“和”之意,希望新嫵娘能融入新家庭過和睦幸福日子。因是三日吃羹,意味著娶親日子過去,所以俗稱“洗廚羹”。古代“和羹”喻宰輔之職,用以比喻大臣輔助君主綜理國政,所以新婚第三日請叔伯吃“和頭羹”,也帶有輔助小夫妻建家立業、過幸福生活之意。
民間最早寫“和頭羹”是南宋臺州詩人舒岳祥《閬風集》卷六《正月十四日小園偶坐》詩:
天地元從雪后新,開簾閑坐看回春。
謝公夢覺池生草,杜老羹成澗有芹。
正是泰和嘉氣象,好調寒暖養精神。
花前不著多憂客,百舌何妨報事頻。
可見正月十四與羹,早在南宋之前已形成風俗。
俗重正月十四源于紀念伏羲
伏羲為三皇之首,亦為五帝之青帝,為春之神及百花之神,即太昊,司掌東方、春天。創造了太極八卦、文字,教民結繩作網,捕魚獵獸,創制琴瑟,婚姻嫁娶以儷皮為禮,嘗百藥而制九針,發現了火的利用,創造了龍圖騰。神話傳說伏羲與女媧創造了人類,故我們都是華胥氏后裔,華夏龍之傳人。民俗的傳承不是單純縱向線狀流傳的,有時也有橫向空間擴展。
與伏羲有關的理由與蹤跡:
一是臨海巾山有華胥洞和皇華真人(華胥之子伏羲)升仙故事。神仙之國——“古華胥國”確實令人神往。
《臺州外書·遺聞》云:“華胥洞在巾子山兩峰交界山腰”。巾子山華胥洞今尚在,傳為華胥子隱居遺跡,洞口有“華胥洞”摩崖石刻。《嘉定赤城志·山水門》載:“金雞石在皇華亭下,瀕江根,有兩足,巨潮沖突不動,即皇華真人上升處。”民間有皇華道人升仙,帢幘巾掉落山上的傳說。
據臨海文廟陳良玫老師說:皇華真人升仙的故事,原來項士元先生有《雜記》記之,她看過的印象是:古時有一正月十四子夜,巾山腳下的民眾忽然聽到有鶴叫聲,又有華胥道人的聲音,人們覺得好奇,便紛紛提燈出來看個究竟,只見天空一片祥云,華胥道人乘鶴上天。有的民眾急忙打起銅鑼呼喊:“皇華道人回來!皇華道人回來!”
皇華真人戴著帢幘巾在空中回頭一看,“帢幘巾”掉落山上,后人稱此山為“巾子山”。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皇華真人升仙的日子,在“帢幘巾”掉落的地方刻“遺巾處”,金雞巖頭建立“皇華亭”,還在每年正月十四夜舉行盛大的紀念活動,金雞巖傳為仙跡而成為風水寶地。民謠:
上咕咚,
下咕咚。
西湖巖頭洗馬桶,
金雞巖背沐春風。
后經幾千年歷史演變,形成了以臨海為中心的“正月十四”民俗活動圈。
二是臺州一帶,遠古時屬“華胥國”。臨海歷史悠久,在涌泉鳳凰山麓靈江流沙中發現了人類頭蓋骨化石,據專家考證表明在距今十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靈江兩岸繁衍生息,到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的活動范圍已拓展到臨海境域各個地區。臨海域內20多個地點,發現了數千年前的新石器文化遺存,其中小芝峙山頭遺址距今達7000年以上。據《民國臨海縣志·紀遺》記載,“華胥國,《列子》載:黃帝游于華胥氏之國,在弇[yǎn]州之西,臺州之北,不知離中國幾千萬里,蓋非舟車足力之所及,神游而已。”“張湛注云:‘不必便有此國’(國,應釋義為“地方、地域”),且引《淮南子語》,以為正西曰弇州,西北曰臺州。”但弇州的臨海、天臺、黃巖、仙居等地卻有黃帝神話傳說。說不定弇州(今江蘇太倉)、臺州這一廣闊地域還真是黃帝時代傳說的“華胥氏之國”。
三是臨海及周邊縣市有伏羲同年代神話人物的蹤跡。古籍多處記載了黃帝與臺州的故事:唐代王瑾《廣黃帝本行記》有黃帝“藏丹經于委羽山,最后息駕反真,乘龍升天為太一君”等記載。宋陳耆卿《嘉定赤城志》,何奏簧《民國臨海志》載:“龍符山在縣東一百七十一里海中,本名覆釜。”按《輿地志》云:“章安縣東五十里海際有覆釜山。”《太平御覽》卷四十引《郡國志》及《臨海記》《寰宇記》云:“東海有山,形似覆釜。”《吳越春秋》云:“吾得覆釜書,除天下之災”桃渚鎮晚稻岙村有山確似“覆釜”的山,與記載的“章安縣東五十里”比較相符。“唐天寶六年遂改現在名。山有巨跡,相傳‘夸父逐日’所踐云”。夸父就是不少文獻中與黃帝并稱的炎帝。《史記·晉語四》稱:“昔少典娶于有蛟氏,生黃帝、炎帝。”《臨海記·東刊山》載:“山極高遠,蓋禹隨山刊木,因以為名。”
四是伏羲誕辰日是正月十四。伏羲母親是華胥,燧人氏是伏羲氏與女媧氏之父,生伏羲于成紀(今甘肅省天水市),定都在陳(今河南淮陽,即后來的潁川郡),燧皇陵位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境內。甘肅天水一帶稱伏羲為“人宗爺”,伏羲廟有塑像,每“正月十四”都要舉行祭祀活動。
五是華胥國神話人物活動蹤跡與臺州正月十四活動圈相符。華胥、伏羲、夸父、軒轅黃帝、夏帝等在臺州一帶活動史跡地方志記載得較豐富,巾子山華胥洞應該是活動的中心位置。民國《臨海縣志·紀遺》載,臨海屬會稽東部。陸長倩《題廣軒》詩云:為是會稽東部國,不教更號小蓬萊。
孫綽《天臺山賦》:“天臺者,蓋山岳之神秀也,涉海則有方丈蓬萊。”“仍羽人于丹丘,尋不死之福庭。”李清照來臺州的詩句為“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等。可見方丈、蓬萊地在臺州海邊。臨海還有瀛峙、小瀛洲、大瀛洲,清代臺州知府劉璈立的“大瀛洲”碑還在桃花島(江南靈江邊)。據《嘉定赤城志》記載,“丹丘”一詞在臺州最早記載是東漢時趙炳在章安丹丘山練丹的地方。此文獻記載的高道高僧近100人。從以上這些文稿記載可發現,臨海海岸一帶歷史上曾稱為海上仙島,乃蓬萊、瀛洲之地。
六是臺州歷史上二次人類大遷入,帶來了中原文化與土著文化的碰撞融合。首先是西晉永嘉五年的“永嘉之亂”;其次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變”。這二次戰亂的人員遷入,直接影響到臨海的人口構成與文化的交錯融合。八王混戰,長達16年,造成中國由此進入大分裂時代,胡人勢力壯大,逐步進入中原。至“永嘉之亂”時期,有大量中原人口遷入臺州各地。歷史上來到臺州的文化名人有三國時的屈晃,晉代的孫綽、謝靈運,唐代的顧況、駱賓王、鄭虔等。
北宋末南宋初,“靖康之變”又給臨海帶來了第二次人口大遷入,康王趙構逃到臨海章安,南宋宗室、官員及家族有許多遷入臺州府城。南宋定行都于臨安(今杭州),臺州稱為“輔郡”,有“文化之邦”“東南小鄒魯”之美譽。
臺州人口各大姓氏始祖及歷史文化名人有大批來自伏羲定都所在河內,作為有古華胥洞、仙人座、金雞石、遺巾處、皇華亭遺跡和“正月十四”皇華真人飛升故事的臺州府城,以正月十四紀念“人宗爺”——伏羲的民俗極有可能。
“和頭羹”取“和”之意,從敬天地、敬神明,演變為民間婚俗、元宵節日之佳饌合乎府城之民意。民俗文化在歷史長河中會形成縱向的、橫向的交融,累積沉淀隨俗為變。形式上在傳承中變異,變異中傳承;時間上具有民俗的約法性而保存下來,形成當今傳統的、程式化的臺州府城“正月十四”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