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是座很包容的城市,有一馬平川的平原,有起伏秀麗的丘陵,更有聚氣溫潤的盆地。平原培育稻田,丘陵生長茶樹,而盆地則結出了甜甜的葡萄。
野田生葡萄,纏繞一枝高。等待了一個夏天,大石葡萄終于沉甸甸地掛滿了枝頭。
夏秋交接,恰好是葡萄成熟時
河頭鎮,大石葡萄的主要產區。每年葡萄上市,早上三四點,葡萄園里就亮起了星星點點的燈光,這是種植戶們在摘葡萄了。“等太陽出來就熱了,葡萄被曬得軟塌塌,摘下來口感不好。”經驗老到的葡萄種植戶對此早已習以為常。今年受前期天氣影響,葡萄上市較往年晚了10天,好在產量和品質都還不錯,不少合作社每日的出貨量都以百箱計。
等到天光大亮,站在葡萄園里放眼望去,翠綠的葡萄葉子親密地連成一片綠色的屏障,陽光透過縫隙灑落在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上。深紫色、暗紅色、青綠色……相互交雜著點綴在葉與葉之間,帶著清晨的露珠,幽幽地散發著陣陣甜香。顆粒飽滿、汁水充盈的巨峰葡萄,是這里種植的主要品種。勤于思考的河頭人民,卻并不止步于此。近年來他們又嘗試著引進了陽光玫瑰、金手指、黑夏等10多種葡萄。經過夏日滾燙的考驗后,立秋前后,各色葡萄漸次成熟,豐收的喜悅將一直持續到9月底。
上午9點,暑氣從地里冒起。一籃籃滿滿當當的葡萄被運出果園,來到了案桌前進行挑選。剪刀去掉壞果、修剪果型,最終被小心地裝進包裝盒內。打包好的葡萄,將被送往臺州各地。近年來,隨著冷鏈物流的觸角不斷延伸,大石葡萄越走越遠,在東北、北京等地也能吃上這一口爆汁的酸甜。
四季洗禮,酸澀苦辛終歸于甜
一季的忙碌,背后是年復一年的耕耘。“像我們種葡萄的,一年四季都要撲在一畝三分地上。”今年是種植戶陳曉峰折騰葡萄的第19個年頭了。他說,為了有個好收成,一開春就要給葡萄園除草、松土、蓋棚布,可有得忙了。
小小葡萄,里面的學問可大著呢。平時只要一有空,陳曉峰就要主動外出學習新的種植技術,回家就鉆進葡萄園里開始琢磨。生態循環養殖系統,就是他自創的種植方式。
他在葡萄園里養了一群雞鴨,讓雞鴨去啄食園內的雜草。這既節省了除草的人力,又能防止土壤結塊。此外,他還養了一群豬,以農家肥代替復合肥,種出來的葡萄綠色無公害,品質上乘。落地的壞果還能成為養豬的飼料,一舉兩得。
天氣暖和起來了,葡萄樹上開始抽出了嫩芽。陳曉峰這些種植戶又要開始日夜忙著防病蟲害。好不容易等到青色的串型初現,又得抓緊時間進行控產保質。在上市前,還得時不時進行修枝、剪壞果。不到2個月的銷售期里,最累的不是采摘,而是如何打開銷路,讓一年的辛苦能賣個好價錢。秋風乍起時,又得趕緊打掃夏天遺留下的“戰場”,各類工具入倉,清理落葉滿地的果園,為來年的豐收重新蓄力。
“雖然忙忙碌碌又是一年,但是葡萄都賣出去了,我們心里就高興。”陳曉峰的一番話也是廣大農民的心聲。地里收成好,臉上的笑比葡萄還要甜。
地理標志,山海嚴選的甜蜜結
“葡萄的顏色越深、果粒越大,就說明它越香甜,而表面這層白霜,則是葡萄新鮮的標志。”八九月份,走在河頭鎮內,耳邊總能聽到種植戶在熱情地向游客們介紹采摘要領。
河頭鎮的大石葡萄有著近800年的種植歷史。據《嘉定赤城志》記載,嘉定年間,臨海已有葡萄種植。河頭鎮因獨特的山區盆地氣候,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砂質土壤為主,為葡萄生長提供了絕佳的環境,這里種植的巨峰葡萄果穗緊密有力,表面自然附著這一層白霜,果實甜度可達16至22度,是各大酒店甄選的時令水果之一。
因其獨特的風味,大石葡萄曾連續兩年被評為浙江省農業博覽會優質獎、浙江省精品水果金獎,葡萄基地也通過了浙江省無公害農產品基地認證。2011年,“大石葡萄”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核準注冊為地理標志證明,這極大鼓勵了當地的種植信心。此后10余年間,河頭鎮不斷發展這一特色農業。截至目前,鎮內有近500家葡萄種植戶,總種植面積超過2500畝,年產值達3000萬元,每年聞香而來的游客絡繹不絕。
微風蟬鳴,果香悠悠。走向季節的深處,不妨從走向“大石葡萄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