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大爺因口臭問題到市一醫院門診就診。經過簡單的呼氣檢測,結果顯示C14卡片上的數值高達“1000+”,被確診為幽門螺桿菌感染。這一檢測結果讓李大爺對幽門螺桿菌這一“神秘”細菌產生了濃厚興趣。那么,幽門螺桿菌究竟是何方神圣?它對人體又有哪些危害呢?
幽門螺桿菌是一種螺旋形、微厭氧的細菌,它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卻能在人胃中唯一生存。這種細菌擁有長長的尾巴,可以在液體中自由游動。自1983年首次被研究人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以來,幽門螺桿菌已成為醫學界關注的焦點。
幽門螺桿菌進入人體后,會定植在胃粘膜表面并分泌毒素,損傷胃粘膜。長期作用下,可能引發各種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消化不良等疾病。更為嚴重的是,幽門螺桿菌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I類致癌因素,是導致胃癌最重要的危險因素之一。研究顯示,幽門螺桿菌感染可使患胃癌的風險增加2.7至12倍。如果沒有幽門螺桿菌感染,至少有35%至89%的胃癌可以避免發生。
面對幽門螺桿菌的威脅,我們應如何治療呢?由于經濟發展水平、生活習慣及用藥選擇的不同,幽門螺桿菌對不同藥物的耐藥性也產生了差異。目前,國內面臨著幽門螺桿菌對多種藥物耐藥的問題,標準三聯方案的根除率明顯下降。因此,推出包含鉍劑的四聯方案(鉍劑+PPI+兩種抗生素)成為治療幽門螺桿菌的新選擇,總體療效較佳。但需要注意的是,整個治療過程應在正規醫院醫師的指導下進行,以確保療效和安全。
預防幽門螺桿菌感染同樣重要。以下是一些有效的預防措施。
采取分餐制或使用公筷:減少唾液中的細菌通過筷子傳播到食物上,降低相互傳染的風險。
注意口腔衛生:養成飯后漱口的好習慣,保持口腔清潔,防止細菌滋生。
注意飲食衛生:喝開水、吃熟食,牛奶等飲品要消毒后再飲用,避免攝入生水或生食。
防止母嬰傳播:避免大人口對口喂食嬰兒,以減少嬰兒感染幽門螺桿菌的風險。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后要洗手,保持清潔用品的清潔和衛生。牙具等清潔用品應放在通風的地方,經常接受陽光照射。衛生間也需要經常通風和接受陽光照射。
定期檢查和治療:定期到醫院接受幽門螺桿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并治療感染。
通過了解幽門螺桿菌的相關知識并采取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措施,我們可以降低感染風險,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