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文物局批復《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這最新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中,臺州府城墻作為“中國明清城墻”聯合申遺城市之一,繼續成功入選,再次拿到“入場券”。
風雨千百年:任爾東西南北風
臺州府城墻,又稱江南長城。始筑于東晉,擴建于唐朝,定型于宋朝,完善于明清,是北方明長城的“師范”和“藍本”。構造之獨特,形制之規范,保存之完好,為全國罕見。
臺州府城墻全長6286米,現存4730米。東起攬勝門,沿北固山山脊逶迤至煙霞閣,于山巖陡峭間直抵靖越門,面朝靈江,延伸至巾山西麓,有甕城、馬面、城門、好漢坡、雙層空心敵臺、望天臺、城隍廟、煙霞閣等景點。
馬面是指城墻突出部分的半弧敵臺,臺州府城墻馬面的獨特之處在于它一半弧形一半方形。歷史上靈江泛濫,沖擊城墻,馬面設計成弧形正是為了減緩水流的沖擊力。這也是臺州府城墻獨有的一個建筑構造形態,被“萬里長城第一人”羅哲文先生贊譽“可稱得上是一個偉大的創造,全國罕見”。
在文旅融合發展的當下,以臺州府城墻為核心,連同一山四塔-巾山塔群、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紫陽街、臺州園林之首-東湖等景點構成了臺州府城文化旅游區。
朝代更迭,歲月變遷,臺州府城墻一磚一瓦凝集的歷史氣息未變,古城里的人間煙火味依舊。觸摸臺州府城墻,便能感受古城墻“任爾東西南北風”的千年篤定。
多年申遺“長跑”,再次拿到“入場券”
2001年,臺州府城墻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由臺州府城墻等組成的“中國明清城墻”首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2025年是臺州府城墻申遺“長跑”的第十三年,“臺州府城墻”再次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
臺州府城墻是臺州府城珍貴的文化載體,是中國為數不多、保存較為完整的府城城墻,對于研究古代中國城市建設、軍事歷史、防洪設施、建筑藝術和傳統文化等具有重要價值。
從臺州府城墻興善門南眺,千百年來,四季更替,滾滾靈江水繞城而過;北望紫陽古街,古城肌理一覽無余。近處,古城之中“一山有四塔,一城藏八寺”,人文古跡匯聚。遠處,山海相依,人水相親,景城交融,古今交匯。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規定,列入《預備名單》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先決條件,這意味著“臺州府城墻”離申遺成功又近了一步。
近年來,隨著旅游潮的愈加火熱,臺州府城墻也被越來越多的游客喜愛,不少游客被其磅礴、壯觀、古老的一面深深震撼。
參觀臺州府城墻大多選擇從攬勝門上,這里也是江南長城游覽經典路線的起始點,入口牌坊上刻著“雄鎮東南”四個大字,如巨人般氣勢雄壯,爬過198級臺階的好漢坡,便可參觀顧景樓。
百步峻是整座江南長城地勢最為陡峭的一段,相傳唐朝時尉遲將軍來此修筑城墻,修到此處由于地勢過于陡峭而數次被毀。某日清晨,有梅花鹿沿山脊奔跑留下腳印。于是,他便下令沿腳印修建,竟然真的成功了,“百步峻”由此得名。此后,臨海也被稱為“鹿城”。
經過百步峻到達最高點白云樓,可俯瞰臺州府城的美景。一路游覽,打卡城隍廟內的千年古樟樹、望天臺、煙霞閣等眾多特色景點,沉浸式感受古城歲月的留痕。
城隍廟始建于唐朝,掩映在墻下林間,很是幽靜。廟內有一棵1400多歲的古樟樹,隋朝時種下,上世紀70年代遭受雷擊,樹干僅剩下一小半。當時,不少人都以為古樹不會再重生,但它卻奮力生長,直至今日枝繁葉茂,綠蔭參天,被譽為“樹中之冠、古城一寶”。
江南長城現共有8座雙層空心敵臺。雙層空心敵臺是明將戚繼光鎮守臺州府時所創立的,共有兩層,兼具士兵瞭望和儲備修整功能。戚繼光離開臺州府后,把這一建筑應用到北方明長城,開啟了北方明長城大規模修筑敵臺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