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諸省中,廣東是我愛去的省份之一。粵菜固然是遠行的動力,那邊城市特有的松弛感,同樣深深地吸引著我。走走逛逛,吃吃喝喝,當然少不了品嘗各種粥。
廣東人善煲粥,有獨到的功夫。艇仔粥、及第粥、生滾粥、砂鍋粥、水東鴨粥……款式繁多,用料講究,味道細致,吃得人心滿意足,完全沒了脾氣。
臺州人也吃粥,花樣也不少,名氣大點的有老牌肉粥、骨頭粥、黑米粥、皮蛋粥,當然少不了海鮮粥。
專做粥的餐廳其實并不多。老城區那里有一家規模較大的粥鋪,他家的黑米粥讓人印象深刻。用的黑米與我們日常見到的黑米有所不同,顆粒稍大,黑得發亮,隱隱有些暗紅夾雜其中。煮成粥后極軟糯,有特殊的香味。這樣紅火幾年后,突然不知去向。站在緊閉的店門前,讓人很是悵惘。
做粥是件耗時費力的事,熬煮一碗心儀的粥,需要花很長時間和足夠的耐心。喜愛喝粥的群體并不多,年輕一代可能更喜歡燒烤火鍋大餐。進出粥鋪的,大多是上了年紀有些閱歷的人,帶著些懷舊的念想,喝一碗記憶中的粥,緬懷一下從前的人和事,溫暖一下疲憊的自己。還有的是那些腸胃孱弱的,他們也離不開粥。綿軟柔和的粥里飽含著溫存和撫慰,用來調理自然是合適不過了。
我喜歡的一位女作家,從小吃粥長大,是粥的深度愛好者。寫過一篇極深情的文章,緬懷曾滋養過她的那碗粥,那碗由她祖母在煤餅爐上熬了又熬的米粥。讀她的文章,就好像在陽光下,喝一碗黏稠香甜的粥一樣,從里到外的溫暖和滿足。
有一次臨時起興,和友人趕去她幾百公里外的老家玩。沒想到在那個海邊小鎮,居然邂逅一碗異常美味的海鮮粥,讓人記憶深刻。
友人家的老宅后面有塊平整的水田,面積不大,一年兩季,由她老父親耕種著。出產的晚稻米近似于橢圓,比那種如同貓牙的長米多了一份溫柔,又不似壯滾滾的圓粒米那般癡肥。外形周正溫婉,顏色瓷白,有玉石般的質地。含水量恰到好處,用來煮粥最是適宜,顆粒分明而米香馥郁。
黑陶砂鍋端坐在門口的小煤餅爐上,爐門只開三分之一,維持著合適的溫度。光影之下,火舌乍明乍暗,偶爾飄起一絲青煙。鍋里不時冒出小泡,有細微的輕響。處理干凈的海鮮放在邊上備用,有剝好的蝦,僅在尾端留著最后一節的殼。切成小粒的蝦蛄黃膏透出紅油,有煮熟蛋黃一般的顆粒感。蛤蜊和蟹黃蟹肉都已完好剝離出來,盛在玻璃小碗中。
白粥已經煮得極粘稠了,厚厚一層粥油堆積在最上面。海鮮依次下鍋后,爐門需要打開一些。在火力的加持下,剛下鍋的海鮮快速熟透。此時無需加蓋鍋蓋,任憑熱氣蒸騰,滿屋飄滿誘人的香味。出鍋前撒上半碗西芹碎,翻拌均勻。
一鍋活色生香的海鮮粥端上桌來,氣泡還兀自“啵啵啵”地冒個不停。色澤清麗,入口綿軟,鮮味直沖腦門而來。配料細致規整,沒有那種把一堆海鮮齊齊推進鍋里的莽撞,吃的時候無需上手剝殼,免卻了手指弄得黏糊糊的尷尬,只需用心品味這份美好。
冬日的海邊有些濕冷,海風在石頭墻之間回旋,屋里卻如春日般溫暖。孩子們在天井里進進出出,老一輩的笑瞇了眼,中年的那伙人則賣力地操持著廚事。
一鍋粥,三代人同喝,每個人都興高采烈的。這場景,竟讓人眼角無端地有些濕潤。
少時求學,學校大門邊上有一條很深的弄堂,曲曲彎彎的不知道通向何處。從堂口走進,約四五間后,有一家門面,店頭掛著半截粗白布,上面寫著一個大大的“粥”字,字的外面框了個粗粗的紅圈,很是惹眼。店主是個老人,面相清瘦,衣飾整潔。聽人說他在外地教了一輩子的書,退休后回到老宅,開了這家粥鋪。
粥鋪的粥分成兩類,一種是甜粥,另一種是咸粥。甜粥有紅棗、蓮子、核桃和芝麻混合的八寶粥。南瓜或番薯成熟的季節,也有應景的番薯粥或南瓜粥,夏天則以綠豆粥為主。咸口的則有皮蛋粥、梅干菜粥、骨頭粥和海鮮粥四種。
我更偏愛咸味的粥。佐料切得細細的,肉丁、海鮮、小蔥在每一勺粥中閃亮。盯著細瞧幾番后,再滿心歡喜地送進嘴里。
大筒骨煮的粥最是誘人,只是那根大筒骨每次都能準確地避開那把舀粥的勺子,長久地沉沒在鍋底。我只有一次吃到那根骨頭的機會,為了對付那塊難得的美味的骨頭,那天我遲到了。遲到免不了被老師批評數落,但是心里還是很高興的,我想是因為那根大筒骨的緣故。
白粥是一年到頭都有的,盛在最大的木桶里。木桶沒髹過漆,紋理分明。有哪家大人提了保溫桶來,那是裝粥油的。粥油浮在白粥最上層,極黏稠,半流質狀。喝粥的人都知道,那是寶寶的專屬。邊上等著喝白粥的都默不作聲,看著店主用淺勺一勺一勺地把粥油刮進保溫桶中。如果那天恰好沒人來取粥油,店主就用長勺把粥油攪開,等著吃白粥的人,就有一點點的歡喜爬上眉梢。
粥油是免費的。
在一字排開的大鐵鍋里燉煮的粥,從滿滿一鍋再慢慢下降,露出黑色的鍋底,差不多就到了中午。下午熄了灶,老人就在一把躺椅上躺著,冬天曬太陽,夏天躺椅移到店堂口吹涼風。這讓少年的我非常羨慕,暗暗發誓要努力學習,以后過上這樣的日子,半天賣東西,半天躺在躺椅上曬太陽或吹風。這樣的念頭鞭策了我好多年,直到離開了家鄉。
參加工作幾年后,不幸患了職業病,導致兩側的扁桃體被摘除。術后禁食兩天,餓得我眼冒金星,可憐又不能開口說話。無奈之下,只得讓家人拿來紙和筆,惡狠狠地把所有想吃的東西全部寫下來,寫了滿滿的一張,字字力透紙背。
做了手術的喉嚨,起始只能吃些稀薄的流質,這可把照顧我的父親難倒了。他有心想給我做點黏稠的粥增加營養,又害怕我脆弱的咽喉受到刺激,使得他在多放還是少放一把米之間左右為難。
那段時間父親做的粥極不穩定,有時太稀,清湯似的。有時又太粘稠,我要費勁才能咽下,咽下后還要緊著喘口氣,把父親搞得非常緊張。后來傷口逐漸痊愈,父親又變著花樣,燉煮些肉粥、豬肝粥和綠豆粥給我換換口味。
米粥果然養人,一段時間下來,皮光肉滑,氣色比病前好了許多。
父親過世已經多年了,再也沒有人為我煮這粥那粥的。家人有時也為我打包帶回各式粥品,有些名氣還頗大,價格也貴。只是帶回家的粥,不管怎么保存,總是溫溫吞吞的。掀了蓋子,還有凝結了的水珠滴落。跟家里現燉現煮的那種熱乎,還是有些不同的。
品咂之間,讓人不免心生感慨。那些美好和溫暖的場景片段,只能永存心底了。偶爾翻檢,聊以自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