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1日是第29個“世界帕金森病日”。作為一種常見的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帕金森病在我國有300多萬患者。65歲以上老年人中,約有1.7%患有此病。隨著全球預期壽命的延長,帕金森病的發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已成為繼心腦血管疾病和老年性癡呆之后,威脅中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第三大殺手”。
手抖就是帕金森病?
“手抖”不一定是帕金森病。醫學上稱為“震顫”的手抖現象成因多樣。帕金森病(又名“震顫麻痹”)是常見病因之一,但部分患者也可能不出現手抖。其典型表現為:靜止時抖動明顯,緊張時加重,活動時減輕,睡眠時消失。除手抖外,帕金森病還伴隨運動遲緩、肌肉僵硬、步態短小、平衡障礙等運動癥狀,以及嗅覺減退、便秘、睡眠障礙、情緒異常等非運動癥狀。
帕金森病會遺傳嗎?
90%的帕金森病是“散發性”的,和遺傳關系不大,但如果有近親患病,尤其家族中多人發病,約5%-10%可能和基因突變有關。因此若家族中有多人患病,建議進行基因檢測,提前預警風險,幫助醫生制定個性化隨訪計劃,早發現早干預,但不能過度依賴檢測。查出基因突變不代表100%會發病!環境、衰老等因素同樣關鍵。沒查出突變也不代表絕對安全,多數患者基因檢測結果其實是正常的。因此我們要保持健康生活方式(飲食、運動、控制“三高”),并咨詢專業醫生,避免輕信非正規基因檢測。
帕金森病的典型表現有哪些?
帕金森病隱匿起病,隨著時間的延長,表現會越來越明顯。臨床上主要包含兩大類癥狀,即運動癥狀和非運動癥狀。運動癥狀包括以下四種情況。靜止性震顫:一般在安靜狀態下出現肢體震顫,手部的典型表現為拇指和食指頻繁出現的像“搓泥丸樣”的動作。肌強直:四肢、軀干僵硬,被動活動關節的時候阻力感增高。運動遲緩:常見表現為動作變慢,比如起床、刷牙、洗臉、穿衣、系鞋等等日常活動時動作笨拙、不夠靈活。姿勢步態障礙:走路時兩手不能協調一致擺動,身體往前傾倒,轉彎動作困難,走路速度控制不好,容易往前沖。非運動癥狀,常常早于運動癥狀而發生,如反反復復便秘、失眠、嗅覺減退、焦慮抑郁情緒等。
帕金森病能治愈嗎?
目前尚無根治方法,但通過“三駕馬車”綜合治療可有效控制,這“三駕馬車”分別是藥物治療、手術治療以及康復治療。藥物治療是基石,若無效時可考慮手術介入。康復治療易被忽視,但能使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最大獲益,應當貫穿始終、伴隨一生。帕金森病的康復治療方法多樣,根據疾病分期及病人癥狀的不同選用帕金森病體操、關節活動范圍訓練、步態訓練、姿勢矯正訓練、平衡訓練、呼吸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等方法。
帕金森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帕金森病患者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均需特別注意:衣要寬松,盡量選擇寬松前開身的衣服,選擇帶拉鏈及穿脫方便的衣褲;食要健康,多飲水,多進食蔬菜、水果、堅果、谷物以及富含纖維素的食物,避免飲用過量的咖啡和酒精飲料;住要安全,要避免坐軟的沙發及深凹下去的椅子,把床頭提高,或在床尾結一個繩子便于病人牽拉起床,上廁所時使用坐便器利于起坐;行要堅持,在疾病早期,要堅持一定的體力活動,適當進行健身操、太極拳、慢跑等體育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