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在民間又叫“羊癲風”,是一種古老的疾病。早在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就有關于癲癇的記載,我國最早的記載見于《黃帝內經》,但這一直是個難以根治的疾病;颊弑贿@個疾病困擾終身,不能正常求學、就業、結婚生子,甚至遭受周圍人的歧視和異樣眼光,生活壓抑,無法擁有正常的身心健康。雖然癲癇難以根治,但控制良好的患者也能過上正常生活,其中不乏世界名人,如約瑟夫·海頓、諾貝爾、凱撒大帝、柏拉圖、拿破侖、亞歷山大、蘇格拉底、牛頓等。
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全球約有5000萬癲癇患者。我國癲癇患病率為4‰至7‰,約有600萬活動性癲癇患者,同時每年新增約40萬病例。癲癇可發生于任何年齡、地區和種族,但兒童和青少年發病率較高。每年6月28日是國際癲癇關愛日,讓我們共同關注癲癇共病,從理解到行動,給予癲癇患者更多關愛和支持。
什么原因會導致癲癇?
癲癇病因復雜,一部分是繼發性癲癇,可找到明確病因,如先天性腦發育不良、顱內腫瘤、腦炎、腦外傷、中毒、營養代謝性疾病、腦血管疾病、高熱驚厥等,但很多癲癇病因不明。目前,隨著醫學設備進步,如癲癇序列MRI的應用,提高了病灶發現率。
癲癇有哪些表現?
多數人對癲癇的認識局限于神志不清、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兩眼上翻等典型的強直、陣攣發作表現。但很多癲癇癥狀隱匿,如面、頸或四肢某部分的強直或陣攣性抽動、軀體感覺異常(針刺感、麻木感、本體和空間知覺異常等)、視幻覺、聽幻覺、異常的嗅覺或味覺、自主神經性發作(頭痛、上腹不適、上升感、嘔吐、腸鳴、蒼白、潮紅、豎毛等)、精神癥狀性發作(表現為恐懼、暴怒、欣快、夢樣狀態、陌生感、似曾相似感、視物變大或變小、人格解體感、幻覺或錯覺)、自動癥(咂嘴、咀嚼、吞咽、舔嘴等口部動作或手無目的摸索、解衣扣)等。有些發作時神志清醒,有些是神志不清的,但所有的發作都有共同點:反復性及刻板性。典型的癲癇發作很容易診斷,但一些非典型的發作容易誤診為暈厥、癔癥、睡眠障礙、偏頭痛、抽動障礙等。
癲癇診斷是否困難?
典型癥狀的癲癇診斷較易,若腦電圖捕捉到異常放電波則可確診,但對腦電圖陰性且癥狀不典型的患者,診斷較困難,需要醫生全面仔細問診。部分醫生會建議安裝監控設備以便觀察夜間發作;鶎俞t院腦電圖檢查時間短,陽性率約20%至30%;部分三甲醫院采用視頻腦電圖,陽性率可達60%至70%。頭顱MRI,特別是癲癇序列的應用,進一步提高了診斷準確性。
確診癲癇后如何治療?
治療方式包括傳統藥物治療、生酮飲食和手術治療。我國癲癇規范治療率較低,尤其在農村地區。多數患者需長期服藥2至5年甚至終身。新型藥物副作用較小,能使更多癲癇的兒童、青少年患者堅持服藥并正常學習生活。育齡期婦女在藥物控制下也可安全生育。除藥物治療外,生酮療法和外科手術為難治性癲癇提供了解決方案。
癲癇會遺傳嗎?
嚴格來說,父母一方患原發性癲癇,子女患病幾率略高于常人,但不像高血壓、糖尿病等遺傳傾向明顯,多數癲癇患者可生育健康子女。
癲癇患者能過上正常生活嗎?
癲癇患者要過正常生活確實面臨挑戰,特別是兒童和青少年患者。確診后,家庭往往承受沉重的經濟和精神負擔。只有正確面對,才能控制疾病;颊邞⒘己玫纳盍晳T,均衡飲食,避免睡眠不足、過度勞累、情緒激動、飲酒等誘發因素,并做好安全防護(避免駕車、游泳、獨自外出等)。受限的生活易使患者及家屬謹小慎微,甚至產生自卑、自閉等心理問題,可能伴有焦慮、抑郁等情緒障礙。因此,在家屬陪伴下適當參與社交和體育活動很有必要。患者需要回歸社會而非逃避,許多社會精英也患有癲癇,勇敢面對才能開創屬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