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熱衷網購的市民馮阿姨(化名)收到一條“包裹派送失敗”的消息,信以為真,與“客服”屏幕共享操作,險些讓畢生積蓄化為烏有,所幸市公安局反詐中心與古城派出所協作,緊急介入,成功保住了她的315萬元。
事發當天,63歲的馮阿姨收到一條短信,內容顯示為“您的包裹正在派送中,因電聯不上請速回電!”馮阿姨不疑有他,立即撥打短信里的“客服熱線”。電話那頭的“客服”語氣急促,告知她微信購買的“百萬保險”,免費期已過,每個月都要自動扣錢了。
聽聞每月要扣費數百元,馮阿姨慌了神,趕忙詢問對方該如何處理。在“客服”的指導下,她點擊了對方發來的網站鏈接,開啟了手機屏幕共享功能,提供了銀行卡、密碼、身份證等敏感信息,進行了刷臉認證,并告知了銀行發來的驗證碼。殊不知,她銀行卡里的錢正在被對方悄悄轉走。
在對方引導馮阿姨操作轉賬的同時,市公安局反詐中心工作人員發現了馮阿姨的銀行賬戶異常,立即啟動保護性止付。古城派出所反詐人員第一時間趕到馮阿姨家開展見面勸阻工作。當被告知這是一起典型的“百萬保險”詐騙,馮阿姨才意識到自己被騙了。幸運的是,由于臨海警方保護性止付及時,馮阿姨的銀行賬戶資金得以保全。
警方提醒,此類騙局尤其針對信息辨別能力較弱的老年群體。騙子利用“扣費恐慌”心理,誘導受害者“言聽計從”,廣大市民務必提高警惕:陌生短信鏈接勿點擊、陌生客服電話慎回撥、快遞信息官方多核實、個人敏感信息不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