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橋鎮,“國家級眼鏡質量提升示范區”的招牌正被賦予新內涵。曾經以“量”取勝的杜橋眼鏡,如今正上演著一場“人工智能魔術”,一款能“糾正坐姿”的兒童AI眼鏡即將于月底批量上市。戴上這副眼鏡后,孩子距離書本過近或歪頭視物時,鏡片會自動霧化,調整姿勢后即刻恢復清晰。在此基礎上,第二代產品還計劃搭載攝像頭,植入作業輔導功能,讓傳統眼鏡突破單一矯正功能,成為守護兒童視力、助力學習的“智慧終端”。
這一“AI眼鏡科技”的誕生,背后藏著個關鍵推手——“鏡享未來”產才綜合服務平臺。正是它搭起的“共享人才”網絡,讓傳統眼鏡產業與AI技術撞出了火花,也助推杜橋眼鏡從傳統制造向“智造”跨越,打開了“破圈”的新通道。
技術破壁
“制造優勢”嫁接“AI科技”
“這款產品是我們入局AI眼鏡賽道的初步探索,有了‘共享人才’搭橋,我們在新產品上有了更大的開拓空間。”記者來到杜橋鎮康波眼鏡公司時,該公司負責人李林波正帶領團隊對即將上市的兒童AI眼鏡做最后調試。作為杜橋新一代企業家,李林波愛潮玩、有想法,尤其樂于嘗試新賽道。去年,他受市場上電子變色智能眼鏡的啟發,萌生了向科技型企業轉型的想法。
李林波經營的康波眼鏡,是國內兒童眼鏡定向開發的頭部企業,日均產能達3萬副。公司在安全性設計、渠道布局上積累了深厚經驗,但在芯片設計等關鍵環節遭遇瓶頸,這也是當地不少制造企業轉型時的共性難題。
轉機,來自一次精準的“人才共享”對接。得知企業需求后,杜橋鎮“鏡享未來”產才綜合服務平臺主動牽線搭橋,讓康波與杭州易現科技成功“牽手”。易現科技是國內AI眼鏡領域的技術先行者,正需要成熟的制造伙伴落地兒童智能眼鏡項目。一個有制造根基,一個有技術儲備,雙方一拍即合,迅速開啟了深度合作。
如今,由雙方共同研發生產的第一代兒童AI眼鏡即將上市,不僅能通過傳感器糾正坐姿,還集成防藍光、藍牙數據統計功能,28天習慣養成數據可同步至家長手機;第二代產品也已完成設計,正攻關輕量化技術。未來,該產品生產線將全部扎根杜橋。“沒有人才共享,我們至少要多花一年時間摸索技術,還可能錯過市場窗口。”李林波說。
機制破局
“人才庫”變成“活水源”
康波眼鏡的轉型并非孤例。在杜橋鎮,“人才共享”絕非簡單的“人才租賃”,而是通過系統化運作,讓人才深度嵌入產業鏈與創新鏈,從“固定資產”變為滋養產業的“創新活水”。
去年5月,我市首個“鏡享未來”產才綜合服務平臺在杜橋鎮南工業城正式啟用,第三方專業機構“長江創服”實體化入駐,標志著我市“企業+個人+平臺+高校”共享機制邁入新階段。
平臺整合浙大專家、行業骨干、律師等多方資源,建成細分三類的“共享人才庫”,其中高層次人才攻關技術,技能人才解決生產難題,服務型人才提供配套支持,每個人的專長細分到“多焦點鏡片設計”“出口合規”等多個領域。
企業有需求時,直接入庫下單。技術經理從庫中匹配人才,通過線上會診或線下駐場促成合作。這種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模式,讓中小企業能低成本獲取智力支持。對此,久隆眼鏡總經理陶永才感慨萬分。
“以前想都不敢想,浙大的專家能到我們企業作指導。”陶永才透露,針對杜橋眼鏡企業長期存在的光學設計短板,“鏡享未來”平臺精準發力,幫助公司成功對接浙江大學頂尖光學設計專家團隊,打開技術突破窗口,有效規避了同質化競爭,“就像有了導航,創新路走得更穩。”
截至目前,已有22名“共享人才官”與30家企業合作,累計為企業降本900萬元以上。從AI功能集成到光學鏡片創新,曾經依賴代加工的杜橋眼鏡,正逐步貼上科技標簽。
生態破界
“單點突破”轉為“全鏈升級”
“我們不止于牽線,更要建生態。”“鏡享未來”產才綜合服務平臺負責人孫如輝告訴記者,為打造更具活力與韌性的產業生態,平臺聚焦企業需求,構建全鏈條服務體系。
在服務模式上,平臺實行按需供給: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推出了定制服務包,比如給傳統企業送“基礎包”,提供設計師、電商運營等人才,幫他們提升產品顏值和銷售渠道;給轉型企業送“升級包”,對接AI研發、新材料專家,助力布局高端市場。像康波眼鏡從傳統制造邁向智能領域,平臺不僅對接技術人才,還協助企業規劃生產線、對接戰略合作伙伴,讓“技術+制造+渠道”形成完整閉環。
如今的杜橋,越來越多的眼鏡企業嘗到了甜頭:有的靠“共享人才”突破光學設計瓶頸,有的通過跨界合作打開智能眼鏡市場,有的借助專家指導提升產品溢價。
“未來,我們將著力打造規模更大、能級更高的‘人才蓄水池’。”市委常委、杜橋鎮黨委書記林敏介紹,平臺將持續優化人才生態:一方面,積極籌劃科創賽事、產業對接交流會等多元平臺載體,持續擴大人才基數、豐富人才結構,精準匹配企業發展需求;另一方面,大力推動本土技術人才“走出去”,深化與高校的聯合培養機制。“我們的核心目標,是確保每一家有創新意愿的企業都能獲得堅實的人才支撐。這正是‘鏡享未來’戰略的核心價值取向所在。”
從“人才共享”到“發展共贏”,“鏡享未來”產才綜合服務平臺正以實實在在的成效,證明著一個道理:把人才鏈嵌在創新鏈、產業鏈上,才能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在杜橋,這場“共享”革命還在繼續,而眼鏡產業的躍升,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