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過潺潺的小溪,越過金色的稻田,在臨海江南·溪望谷片區的大麥坦村中央殿旁,有一株九龍柏,靜靜佇立了1000多年。
它高達20多米,枝干虬曲如龍,樹冠猶如一把撐開的墨綠色大傘,默默守候著這一方鄉土。
九龍柏之所以得名,因其獨特的樹形——它在距離地面1米左右的地方開始分叉,伸出9根粗細差不多的枝干,像9條龍,這樣的姿態在全國都比較罕見。前年,九龍柏在“雙柏”古樹推選宣傳活動中,入選全國100株最美古樹。
相傳,唐代第一次修建“臺州府城墻”時,屢建屢毀,于是在臺州府城的東南角尋到現在“中央殿”的位置,建了這座古殿,同時種下這棵柏樹。之后,周圍村子里一直流傳著“先造中央殿,再建臨海城。殿成樹栽,樹旺城形”的諺語,以及關于這棵古柏的佳話。
光陰流轉,滄海桑田,九龍柏經歷了宋元明清四個朝代,受過旱澇、風雪、病蟲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折騰,仍然富有生命力,且生長得越來越壯大,越來越秀美。
村里祖祖輩輩也對這棵樹敬畏如神,九龍柏枝繁葉茂、生機勃勃,見證了幾代人的來來往往。
“這棵樹是村里的‘寶貝’,每到七月半、過年這些重要的日子,我們就會來到樹下祈福,說一說心愿。”老家來自龍潭岙的村民金阿婆回憶,“我年輕的時候,常從這邊經過。那時候,樹就長得特別茂盛,身上的枝干都伸到外面來了。現在我82歲了,我老了,樹還年輕。”
騎著摩托車風塵仆仆地從遠方趕來,60歲的黃大伯臉上仍帶著幾分爽朗的神采。他笑著說:“我小時候就在這棵樹下長大,總愛來這兒玩耍。這棵樹在村里名氣很大,也承載著大家的念想。家里孩子要考試了,會來樹下坐坐,圖個安心;我常年出海工作,出發前也會來這兒站一站,心里就踏實些。”
自2022年江南·溪望谷項目啟動以來,九龍柏得到了更規范的專業保護。當地依托古樹的文化底蘊打造祈福文化,讓這份承載鄉愁的情感紐帶被更多人知曉,往來探訪的身影也日漸增多。
而今,這棵從歷史深處生長出的古樹,經過千年洗禮,變得更加蒼勁。它似一位沉默的長者,見證了臨海城的歷史變遷,如今也見證著溪望谷共富項目的蓬勃發展,成為這方土地的精神象征。
如今的江南·溪望谷,美麗生態、美麗經濟、美麗生活有機融合,一幅宜居宜業和美的鄉村畫卷正徐徐展開。一條香年溪貫穿十里谷地,國家級傳統村落岙底羅村、省級傳統村落上馬村沿溪而居,古橋流水與原生植被相映成趣,勾勒出“秀谷清溪入畫來”的生態底色;“臨海蟠毫”共富工坊里茶香滿溢,米酒觀光工廠飄出醇厚滋味,鄉村市集讓土特產走向遠方,產業引擎在山水間持續轉動;馬氏宗祠的古墻訴說著往事,老藝人的詞調唱腔縈繞溪畔,文化根脈代代相傳。這片土地正書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動答卷。
當微風拂過古樹,枝葉間發出簌簌的聲響。樹常綠,人常樂,九龍柏不僅守護著水土,更守護著溪望谷的未來。它告訴我們,鄉村的振興從不是對自然的索取,而是與自然的共生,這樣的發展才會如樹木般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