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抗戰時期,浙江有兩所高等醫學教育學校被迫輾轉流浪了7年,其中有5年都在臨海艱難辦學——因為這份堅守,浙江高等醫學教育的種子得以在臨海生根發芽。
在臺州府城望天臺,生長著臨海最古老的紫薇樹,樹齡已逾200年。錯落的虬枝向四周舒展,灰褐色的樹干挺拔蒼勁,枝葉綠得蓬勃繁茂。樹身斑駁、樹根盤桓,紫薇樹布滿了歲月的痕跡,也記載著時光的變遷。
80多年前的抗戰時期,臨海有一所“沒有圍墻的大學”,就在這棵紫薇樹下。
“這里從前是三臺書院的所在地,也是臺州中學的前身!倍鳚稍菏佛^主任黃米武站在樹下介紹,“抗戰期間,三臺書院騰出了兩間課室,供浙江省立醫藥?茖W校(現浙江大學醫學院、溫州醫科大學前身)和浙江省杭州高級醫事學校(現杭州醫學院前身)辦學。學校其余的課室,則散布在臨海城內各處。就這樣,臨海有了‘沒有圍墻的大學’!
1937年淞滬會戰爆發,日軍侵占上海后,杭州告急。浙江省立醫藥專科學校、浙江省杭州高級醫事學校(下文簡稱“兩校”)接到省政府指示,需緊急遷離杭州。輾轉桐廬、淳安等地后,兩校始終找不到能安穩辦學的去處。時任兩校校長的王佶(字吉人),決定回到老家臨海,投親靠友,謀求辦學可能。
1938年春,王佶校長攜兩校師生來到臨海。當時的臨海,并無充足資源支持辦學。好在危難時刻,臨海鄉親們紛紛伸出援手:有人主動出主意,有人忙著騰地方。除了三臺書院率先讓出教室,東岳廟(原機關幼兒園)、朱子祠(現臺州初級中學園內)也敞開山門;連南鄉書院(現戚公祠附近)那處供私人讀書的民房小院,還有校士館、楊社(均位于現哲商小學內),都一一騰出空間,供兩校辦學。就這樣,一個個分散在臨海各處的教學點陸續搭起,這兩所“流浪大學”總算在臨海落地,開啟了艱難的辦學路。
1939年2月,6架日機飛抵臨城,投下炸彈15枚,其中兩枚落在東岳廟、朱子祠兩個教學點附近。城內居民多人死傷,民眾人心惶惶,紛紛向山區、農村等地撤離。
此后3個月,日機的轟鳴聲不斷籠罩臨城,炸彈一次次落下。炭行街的臨床教學點終究沒能逃過,在爆炸聲中化為斷壁殘垣。原本分散的教學點徹底癱瘓,連師生賴以生存的生活物資也斷了供應。
“是解散學校,還是繼續辦學?”面對抉擇,王校長沒有猶豫,毅然決然選擇了后者。此后3年,他帶著師生一路輾轉天臺、縉云等地。隨之,這兩所本就顛沛的學校再度踏上了“流浪”辦學路。
1942年夏,日軍騷擾金華,縉云告急。
“那時候,王校長看著面前的青年學生,心里明白他們是真心想學現代科學知識。但當時到處都在打仗,哪有安穩地方?他打定主意,把兩校再度遷回臨海!倍鳚稍菏佛^主任黃米武介紹。
此次在臨辦學,除原有教學點外,兩校又增設東門羅家(現長城賓館處)、虎龍街南(現紫陽故里照壁北)等地為新教學點。
戰時臨海物資緊缺、物價飛漲,且師資奇缺。王校長就地聘請臨海多名高級知識分子任教,涵蓋國文、數理、醫學等學科。在大家的鼎力相助下,學校開始穩定下來并面向全省招生。高醫開設助產、護士專業,醫專增添藥劑、衛生行政專業。學制設立醫科6年,添招4年制醫科,新、舊制藥科。浙江高等醫學教育的種子,由此在臨海這片土地上生根發芽。
7年輾轉流浪,兩度遷回臨海,始終沒有熄滅教育的火種。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歷史從未走遠。這片土地發生過的故事,也從未淡出人們的記憶。每當微風拂過,紫薇樹影搖曳,那段鍥而不舍、攻堅克難、薪火相傳的辦學歲月,仿佛又在眼前重現。
在抗戰期間,正是這樣一群人,用行動回答了家國之問。他們那戰火中“不滅的讀書聲”與“不垮的精氣神”,正激勵著新時代的建設者們,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