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洋鎮是我市中心鎮,水果經濟較發達。幾十年前,該鎮上游村人王曰興將東魁楊梅的種子帶到了家鄉,帶領著老一代農民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現如今,白水洋的一群年輕人們接過了發展農業的接力棒,用鮮活的創造力為白水洋的農業發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看到大家生活越來越好,我的內心很快樂”
在白水洋鎮天林村箬孔自然村麻皮灣山頭的百畝土地上,一棵棵冬桃樹長勢良好。這片桃樹的主人鄭飛梳著光潔的馬尾辮,穿著一身修身的運動裝,麻利地和工人們一起為樹上的每個桃子套上袋子。
鄭飛是箬孔自然村人。2009年,她退伍回到家鄉。“當時,看到家鄉大片的山地因為無人打理而雜草叢生,我的心里很難受。”鄭飛對記者說,她于是暗暗下決心,一定要為這片土地、為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做些什么。
經過一番考慮,她認為,種植水果該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有了初步設想后,鄭飛就四處考察適合種植的水果,水蜜桃是當時流行的水果,客戶群體也多,于是她和父親在山頭包下了百畝土地,開始種植水蜜桃。但當時,由于種植水蜜桃的農戶眾多,往往賣不出好價錢。
正當一籌莫展之時,鄭飛遠在山東的朋友給她寄了一箱冬桃。“吃了一個冬桃,我就發現,它的果子更爽口、更香甜。朋友告訴我,它更容易保存,存放時間長一點口感也不會流失。我了解到,當時白水洋還沒有種植冬桃的,就在百畝山地上換種冬桃。”鄭飛說。
2011年,鄭飛迎來了這批冬桃的第一次結果,由于當時的人們并不了解這個品種,推廣就顯得尤為重要。鄭飛通過朋友圈分享、淘寶推銷來打廣告,收效甚微。這時,白水洋一家楊梅合作社的負責人告訴她,可以幫她介紹客戶。說到這,鄭飛笑了起來:“我至今都非常感謝那位老板,是他讓我有了帶動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一起致富的決心和動力。”
在那位楊梅合作社負責人的幫助下,鄭飛的冬桃銷售之路大大拓寬。2013年,鄭飛成立了臨海市本發油茶水果專業合作社,并注冊了名為“本藝”的商標。她開始鼓勵家鄉的百姓們和她一起種植冬桃,同時,她也給種植了其他水果的農戶介紹顧客。在她的帶領下,加入合作社的農戶平均每戶每年增收三四萬元。
“看到大家生活越來越好,我的內心很快樂。”她說。
“創新,是想讓農戶們賣水果更有信心”
幾十年前,在王曰興等人的努力下,上游村迅速發展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楊梅生產地。王玲見的父親也是種植東魁楊梅的一員,擁有著100多棵楊梅樹。
2014年,王玲見還是一家電信公司的職員,但父親總是在他耳邊嘮叨讓他回家“繼承家業”。于是,兩年后,“不堪其擾”的王玲見回到了家鄉,“其實說嫌他煩才回來是和他開玩笑的,真正讓我回來的是當時他說:‘村里最需要你們年輕人,我們都老啦’。”正是那句話,讓王玲見下定決心回家鄉發展。
年輕人就應該發揮年輕人的創新力。王玲見萌生了一個想法:為水果賦予生命。他開始聘請設計師,為楊梅設計了一個卡通的圖案,原本普通的楊梅被畫上了眼睛、鼻子,如鮮活的生命躍然紙上。此后,他堅持每年為水果設計一個新的卡通圖案。他的行動,讓白水洋鎮政府的有關負責人非常感動。鎮政府決定,為王玲見提供一些資金,讓他聘請設計師把楊梅卡通設計得更為鮮活。現如今,不僅僅是楊梅,白水洋各種水果的包裝箱上都印有精心設計的卡通圖案。被問到為什么會如此堅持時,王玲見回答:“當時并沒有想那么多,搞這些創新,就是想讓我們農戶們賣水果更有信心。”
為水果的大小分級別是白水洋的果農們一直在做的事,但王玲見又有了新的想法:為什么不嘗試用L、XL這樣的形式來體現水果大小呢?他認為,用大家耳熟能詳的方式來分類更符合現在年輕人的思路。“我們一般將25克以上的楊梅定為L等級,其實這樣也反向推動了農戶們種植出更大更高品質的楊梅,更加有利于打響我們的品牌。”
就在不久前,王玲見又在白水洋鎮政府的支持下,開展了一場大型直播活動,他邀請了全國知名的主播在白水洋的田間地頭進行直播,透過直播的鏡頭向全國、全世界展現白水洋水果的品質,展現白水洋人民的幸福生活。
一個個響亮的名字,閃耀的是一代人的壯志。
一個個光輝的坐標,凝結的是無數人的奮斗。
正是有著一代又一代人的奮斗,白水洋的綠水青山才會建得更美,金山銀山才會做得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