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莓,是我市的農業新興產業之一。通常情況下,我市本地藍莓在6月上旬上市,剛好與楊梅上市時間沖突,又逢外地藍莓沖擊,市場競爭壓力大;再加上剛進入黃梅季,連續降雨導致落果嚴重等問題。
在市場和產量的雙面夾擊下,藍莓產業該如何創新求變,走出一條增收致富之路?括蒼鎮蒼石村黨總支支委陶福蘇通過試種特早熟品種,運用科技創新手段,邁出了先行先試的一步。
在夾縫中求變
7年前,當時還是括蒼陶西自然村村委會主任的陶福蘇從機械行業轉行投身農業,開始種植桃子。作為行業“新兵”的她卻有著天大的夢想:帶領村民把水果賣到臨海以外更大的市場去。
括蒼鎮地處浙東南第一高峰括蒼山北麓、永安溪畔,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水質偏酸性,有著得天獨厚的水果種植自然條件。
但4年后,陶福蘇的夢想被現實打回原形:村里桃子沒有統一品種,且多為家庭式散種零賣,市場競爭力弱,難以上規模。
敢闖敢試的陶福蘇,沒有就此認輸。種桃那幾年,她不斷跑市場開眼界,將目光瞄準經濟價值更高的藍莓。然而藍莓之所以價高,就是因為它“嬌貴”,對種植環境和技術要求都很高。
第一年,失敗。第二年,接著干。憑借一股韌勁,陶福蘇種出了品質和口感都不錯的藍莓。但是,要想走出本地,在全國市場拔得頭籌,還不夠。
求變,從改變藍莓品種開始。陶福蘇選擇在“夾縫”中探索出一條新路來。去年,括蒼鎮農合聯黨組織積極牽頭,指導成立藍莓專業合作社,在蒼石村建設新品種藍莓示范園,陶福蘇作為“先行者”,帶頭試種特早熟藍莓。
今年5月1日,第一批藍莓上市,上市時間比以往足足提前了一個半月左右,而且口感品質更好。“每斤都能輕松賣到四五十元,收益至少提高了2至3倍。”陶福蘇興奮地說。
在農田里創新
“試種雖然成功了,但改良品種只是第一步。”陶福蘇很清楚,要想真正提高效益,必須采用科學的種植方式,必須依靠創新科技的力量。
走進藍莓示范園,只見田間“穿行”著一根根黑色軟管,每株藍莓苗邊上還插著2支藍色針管。
據了解,這是陶福蘇丈夫自主研發投用的自動灌溉設備,只需打開閥門,合上電閘,在屏幕上點一點,水和肥料就能通過軟管和針管進行精準滴灌,并且同步采用培育基質、水肥一體化、溫濕監測等技術,可有效控制濕度、減少病害,增加產量、改善品質。
“傳統的溝灌和追肥方式,不僅費工費時,還會經常因澆水過多而引起作物漚根、黃葉。”陶福蘇介紹道,“運用新技術種植后,一年可減少50%肥料用量,水量也只有溝灌的30%至40%,而且幾乎不需要人工,只要一個人根據當天天氣情況,下達供水供肥數量和頻次的指令即可。”
雖然今年的藍莓豐產又增收,但關于藍莓種植的創新嘗試還在繼續。在示范園里,陶福蘇又將3000株藍莓種進了花盆,一行行像盆栽一樣整齊排開。
“采用花盆無土栽培的藍莓長勢更快,品質也更高,一盆大概可以收獲半斤至一斤藍莓,還能連盆銷售,開啟一種全新的銷售模式。”陶福蘇心里展開了一張藍圖。
在共享中帶富
“種在花盆里的藍莓,還是第一次見!”“不用人工澆水施肥,還不長草,怎么做到的?”聽說花盆藍莓長勢喜人的消息,當地村民紛紛上門圍觀學習,甚至還有嘉興、安吉、莫干山等地的種植戶主動找上門來取經討教。
陶福蘇耐心地分享自己的種植經歷、介紹種植技術,還熱情地邀請大家品鑒新品種藍莓,她用實際行動證明了臨海也能種出高品質藍莓。
今年5月,陶福蘇帶著這批特早熟藍莓打入嘉興水果批發市場,市場反響熱烈。這讓她信心倍增,也讓當地眾多農戶深受鼓舞。
“這是一個全國性的水果市場,以后我們的水果可以直接從村口上高速,通過杭紹臺高速,3個小時左右就能到達。”該鎮農合聯黨組織負責人欣喜地看到,這不僅是一條公路,還是一條能帶領本地百姓增收的致富之路。
“接下來,我們將認真總結新品種藍莓的種植經驗,繼續探索藍莓種植新技術,還計劃在括蒼山高山藍莓種植區進行試點和在桃源治理黨建聯盟成員之間交流推廣,并與本地農商銀行簽訂黨建聯盟合作協議,帶領片區化組團式共富。”該鎮黨委書記元宇峰說,按照以產興鎮思路,立足區域優勢,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壯大更多特色優勢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