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土壤(地下水)污染在線監測預測預警系統的正式投入使用,臨海川南醫化園區實現地下水污染實時在線監測。這標志著我市在扎實推進“數字浙江”改革上又邁出了堅實一步,打通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技術轉化通道。
在臨海川南醫化園區,驗收專家組現場查看了在線監測站點、設備運行和系統功能演示等情況,聽取了承建單位對項目建設情況的匯報。“這個項目形成的數字化系統產品較為成熟,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和較強的實用性,可為園區土壤(地下水)污染監控、管理和應急提供科學支撐,對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義。”專家組組長、浙江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站副主任汪小泉表示。
為加快“數字浙江”建設,扎實推進全省數字化改革,去年底,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在中央資金的支撐下,委托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針對臨海川南醫化園區土壤(地下水)環境污染風險問題,研發在線監測預測預警系統,服務于醫化園區的土壤(地下水)環境管理與決策支持。“項目主體內容包括在線監測站點建設和系統功能模塊建設,共有4套土壤(地下水)污染監測重點站、12套土壤(地下水)污染監測微站、1套土壤(地下水)污染重金屬監測站和15套地下水位監測站。系統平臺可實現對區域地下水環境的預警、預測、溯源分析及污染分區功能。”浙江省環境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張蔚向記者介紹。
在嚴把質量關的前提下,臺州市生態環境局臨海分局、醫化園區管委會和承建單位通過前期需求調研、水文地質調查、數字建模、站點建設、調試與運行測試等10多個過程,歷時9個月如期完成系統建設和運行穩定,實現各項水質指標在線監測與數據統計分析功能,為土壤(地下水)污染的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提升了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突發事件應急、污染事件問責等方面的效率。
“這個系統有三大亮點,一是逐步實現‘一張網絡監測、一套指標評價’,通過園區地下水環境監測間接反映土壤污染情況,構建園區內外土壤和地下水監測監控預警體系;二是能及時掌握園區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及變化規律,加強對排污企業的監管,提高環保監管工作的科技化水平;三是能促進臨海工業經濟和居民環境的優化發展,為土壤(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供可靠依據。”市環境保護監測站站長郭敏飛說,“此次土壤(地下水)污染在線監測預測預警系統的正式投入使用,填補了園區地下水污染實時在線監測的空白,完善了全市土壤(地下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體現了園區環境土壤(地下水)智慧化監管能力和水平,為實現‘天藍、地綠、水清、人和’的目標提供強有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