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衛健委辦公廳發布的《關于加強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監督執法工作的通知》成為熱點。通知要求:“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要嚴格規范兒童微量元素檢測工作,非診斷治療需要不得針對兒童開展微量元素檢測,不得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
什么是微量元素?常規檢查中,兒童微量元素檢測有必要嗎?主管部門為何出這樣的禁令?日前,帶著這些疑問,記者采訪了醫務人員和普通市民,了解他們的想法。
盲目追捧微量元素檢測不可取
微量元素在人體內含量極其微小,但具有強大的生物科學作用,它們不能在體內自然產生與合成,需要通過外部攝入,主要由食物來提供。1973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14種人體必需微量元素,包括鐵、銅、錳、鋅等。
臺州醫院兒內科主任醫師羅菁告訴記者,這些微量元素需要保持一定的量才能產生作用,缺乏某些元素,就會導致不同的健康問題,比如,缺鐵是導致貧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缺鋅可能會導致厭食癥、口腔潰瘍、夜盲癥等……
微量元素檢測就是通過技術手段,分析體內各元素含量是超標還是不足。不少家長擔心孩子健康問題,盲目追捧此項檢測。
記者隨機采訪了5位家長,他們有的已經給孩子做過微量元素檢測,有的想給孩子做,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涉及到營養和智力發育問題,我們只是想讓小孩健康成長。”“孩子平常不怎么吃飯,我們怕他長不高,就想測一下。”
羅醫生告訴記者,很多家長在孩子嬰幼兒期特別焦慮,如果孩子進食少、睡覺不乖、枕禿了或者變瘦了,就想著孩子是不是出了問題。加上鋪天蓋地的保健品廣告都在加重這種焦慮,個別商家甚至通過微量元素檢測來推銷產品。
“給他剪個指甲,或者剪個頭發去測一下,不能夠反映正常體內的微量元素,我們一般是建議抽血,指頭血或者靜脈血。但是,取指頭血的時候要擠,擠的話就會有組織液混在里面,所以,這個方式測微量元素并不是很準。理論上,靜脈血更準確一點,但也會受到其他因素干擾。”羅醫生說。
其實,早在2013年,原國家衛計委就下發關于規范兒童微量元素臨床檢測的通知,明確指出“不宜將微量元素檢測作為體檢等普查項目,尤其是對6個月以下嬰兒”。家長育兒過程中的焦慮,對微量元素檢測的盲目追捧,可能是國家衛健委再出通知的原因。
所以,兒童常規檢查不需要做微量元素檢測。
那什么情況下,兒童要做微量元素檢測?只有出現不良癥狀的孩子,嚴重缺乏某種微量元素的情況下,檢測才有意義,也就是衛健委通知中所說的出于診斷治療需要。
對于這些,羅醫生列舉了幾種可以進行微量元素檢測的情況:一是食物攝入不足,比如嬰兒只吃母乳,而母乳不足且無法混合喂養;二是吸收不好,比如長期拉肚子,或者做過腸道手術;三是代謝不好,比如肝臟功能有問題;四是明顯的營養不良,生長緩慢,注意力有缺陷,多動等。
總之,兒童微量元素檢測的必要性要由專業的醫生來認定。
膳食全面和適當運動最重要
面對這些焦慮的家長,羅醫生說,膳食全面、適當運動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出生以后都會到兒保科定期體檢,評估生長發育情況,只要在正常范圍內,家長就沒必要給孩子進補。有些家長追求各項成長指標的最優值,是脫離實際的。
“不要太焦慮,孩子稍微體重輕一點,就覺得是缺了哪個東西?然后,拼命給他喂補品。其實,我覺得人是吃食物長大的,不是吃藥物或者補品長大的。”羅醫生說。
同時,羅醫生提醒,只要不挑食、不偏食,就不會出現微量元素缺乏的情況。嬰幼兒喂養決定著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飲食習慣,家長一定要重視科學,不要想當然。尤其是添加輔食階段,建議食用鐵強化米糊,有些老人家喜歡喂孩子“粥油”來代替,其實里面缺乏豐富的微量元素,營養是不夠的。其他輔食添加要循序漸進,依次是肉泥、菜泥、水果泥、蛋黃和海鮮魚類。我們臺州開葷往往是吃海鮮,其實海鮮蛋白質含量高,應該晚一些喂。水果泥不能喂太早,因為有甜味,孩子吃了以后,可能會抗拒吃菜泥等味道清淡的食物。這些輔食泥的制作,不建議使用料理機,尤其是蔬菜和水果,最好是手工剁。料理機攪拌出來的食物,太過精細,會破壞纖維,造成營養流失,也不利于孩子咀嚼能力和消化能力的鍛煉。
另外,不要用飲料或牛奶代替白開水。現在,一些功能性飲料和牛奶里都含有微量元素,每天過量飲用,會增加腎臟負擔。
注意以上這些問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孩子的健康自然就有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