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海東塍鎮嶺根村,有一位義務參與巡河治水的老人,他叫王義耕。有一件事兒說來普通,他卻堅持了25年。從1996年至今,他平均每天步行2.5公里,無論嚴寒酷暑,雷打不動。今年他91歲了,仍然風雨無阻走在巡河護河的路上。
“這個鉤子能把河面的垃圾鉤上來,再用網兜一撈就行了。”掃帚、竹竿網兜、高筒靴,這是王義耕自備的巡河三件套。從發黑發臭到變清變好,王義耕見證了家鄉河道的變遷。
1989年,王義耕從鎮政府退休回到老家嶺根村。“三水夾金”的嶺根村有三條溪流,最終都匯入臨海人民的大水缸——牛頭山水庫。然而在上世紀90年代,村民污水廢水亂排,生活垃圾充斥河道,村里的溪流一度淪為“黑臭河”。
“共產黨員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我人退休了,思想不能退。我們生活在牛頭山水庫上游,為了保護水庫清潔,讓大家喝上放心水,參加河道整治義不容辭。”談起巡河治水的初心,王義耕的語氣異常堅定。
每天清晨天蒙蒙亮,王義耕就出發了。他上午走下游,下午走上游,一條條河巡查過去,只要發現水面上有垃圾,就第一時間打撈起來。2013年,村里爭創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王義耕牽頭組織了10多人的志愿隊幫忙做工作,在清理連山橋下的污泥垃圾時,已經83歲高齡的王義耕打著赤腳第一個跳入溪坑里,帶領大家用5天時間,清運垃圾淤泥30余噸。
“清理結束回家后,我的雙腿發滿疹子,家人問我,你連雙腿都不顧了嗎?當時我想著,干部要吃苦在前,如果我們自己不帶頭、不吃苦,那誰會下去干呢?”王義耕說,吃苦在前是共產黨員應有的品德。
王義耕的義務護河之路一走就是25年。在他的帶動下,嶺根村相繼成立了由村黨員組成的黨員先鋒隊,由熱心群眾、回鄉大學生、保潔員組成的青春護河隊,由村小學學生組成的紅領巾義務宣傳隊三支護河隊伍。王義耕的“護河精神”逐漸從嶺根村傳向周邊鎮,形成了全民護河的濃厚氛圍。幾年下來,村民們愛河護河的積極性高了,清澈見底的溪流又回來了。
“王老是我們的榜樣,保護河道美化村莊,我們人人有責。”村民小蔣說。
雖然河道現在有村里的巡河隊接班了,但王義耕卻沒有閑下來。這位“90”后的河長,如今又多了一個身份:老花匠。
“河道干凈了,我就想著為河道兩邊添點景致。”王義耕收集了長春花的花籽,播撒河邊,每日精心養護,到了花期,花開兩岸,每一朵都蘊含著“老河長”對家鄉的美好期待。這一種就是四年。
“我覺得共產黨員就要像長春花一樣,做一天黨員就為群眾干一天實事。”王義耕相信,“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只要環境好了,家鄉人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日夜奔流不息的康嶺溪邊,有一種信念始終伴隨著王義耕:“為集體勞動不辛苦,人越勞動越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