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早晨,涼意襲人,太陽懶洋洋地踱出云層。7點,汛橋鎮利豐村村民杜荷英和往常一樣,利索地提著幾袋垃圾走向村內的垃圾分類定時投放屋。一進門,頭頂就響起了普通話和方言結合的雙語版電子提示音:“請將垃圾正確分類投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眼前不同顏色的垃圾桶收納不同類別的垃圾。只見杜荷英熟練地將手中早已分好類的垃圾,逐一放進不同類別的垃圾桶里。
“每天早上對前一天的垃圾進行分類,是我早起要做的第一件事。別看它是件不起眼的小事,但是給我們的生活可是帶來了大變化。”走在寬敞整潔的村道上,杜荷英的言語里滿是感慨。她說,從前大家都習慣將垃圾全部“打包”,往門口一放。垃圾隨意丟棄是村里最常見的畫面。自從“垃圾分類”走進了村子,村民們的生活習慣開始轉變。如今,村子里人人都是垃圾分類“小能手”,利豐村還成為了遠近聞名的示范村,吸引了市縣兩級和周邊鎮的人前來取經學習。
放眼利豐村內外,果然如杜大姐說的一樣,處處呈現出一派新景象。家家戶戶門前,不見了雜物堆放的混亂場景,取而代之的是擺放有序的盆栽;村內集體空地從惡臭熏天的垃圾場搖身一變為人人受惠的停車場;垃圾分類指示牌、環境整治標語隨處可見,文明新風遍吹村莊的角角落落。
鄉村蝶變,并非一蹴而就。在美好生活的背后,是汗水與奔走交織的破繭。
利豐村黨總支書記金興桂告訴記者,2018年,汛橋鎮開始推行垃圾分類工作,利豐村是試點村之一。當時,鎮里在村內新建了兩個一期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點。同時,為了提高村民意識,村里還給全村400多戶人家配置了一個垃圾桶。雖然房前屋后亂堆放的問題暫時得到了解決,但是垃圾分類的成效卻很微弱。為此,村“兩委”成員和村內黨員組成“取經團”,多次主動前往金華等地學習先進經驗。回來以后。村干部們結合本村實際總結提煉出了“層層宣傳、黨員包干”的治理方案并先后召開村“兩委”班子會議、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村民大會,層層推進方案實施。
“生活習慣一下改變過來還是比較難的,所以起初大家的抵觸情緒還是比較大的。”金興桂說,搬去群眾思想上的“大山”成了垃圾分類工作推進的“第一關”。為此,除了46名黨員認領“責任田”外,他們依托學校這一有效平臺,通過加強學生的垃圾分類意識去帶動家長的轉變。同時,村里還專門成立了垃圾分類督導員隊伍,挨家挨戶上門對思想不解放的村民進行宣傳。經過兩個月的多方聯動,村民們的態度開始轉變,走進生活垃圾定時定點投放點的身影漸漸多了起來,垃圾分類的正確率也一路攀升。
2020年,臺州市美麗鄉村項目落地利豐村。借此東風,鎮里在利豐村實行垃圾分類撤桶并點示范工作,新增兩個二期垃圾分類定時投放屋。這個投放屋有別于以往的垃圾站,不僅干凈沒異味而且充滿了“科技味”。入口處,智能語音監控精準提示;白墻上,微信二維碼“唱主角”,垃圾分類小知識一掃全知道;如果垃圾不分類、亂丟棄,監控就會實時捕捉并投放到村內的大屏幕上,曝光不文明行為。連鎖反應觸發村莊文明質的飛躍。
“現在隨便拉住一個村民,問垃圾分類的小知識,他都能說上兩句。要是分錯了類別,大家還會覺得在鄰居之間很沒有面子呢。”金美女是利豐村的垃圾督導員之一,也是文明鄉風逐漸形成的見證者。她說,村子因為垃圾分類做得好出了名,原本外出打工的村民平時也愿意多回來走動走動了。閑聊時,她經常聽他們驕傲地說:“現在經常聽到外面的人點贊利豐村,我這心里別提多高興了。”
文明帶來美好生活,日子過出了“幸福感”。放眼汛橋鎮,蝶變四處發生。從利豐村往南走3.6公里,這里就是海拔200多米的“山腰村”——統高山村。站在這里可以看見汛橋全鎮風光:稻菽千層浪,沃野映新天。村內山清水秀,游步道、小公園,成為了老年人曬太陽、下象棋的好去處。
“以前哪里想得到山上也能有這么好的日子。”80多歲的村民蔣阿公在村里住了一輩子。他說,從前的村子有著農村的通病:垃圾成堆、家禽遍地走,農藥化肥滿河流。居住環境臟亂差導致原本就人口不多的山村更是“空心”加速。
危機即轉機。在利豐村改頭換面的同時,統高山村也緊跟步伐,以人居環境整治、垃圾分類、美麗鄉村建設等一系列工作開啟了村莊“拯救計劃”。3個一期垃圾分類定時投放屋上山“落戶”,黨員包干責任到戶、村民挑大梁變身垃圾督導員“持證上崗”……一項項舉措繪就高山新景,一點點的改變為“空心村”積蓄發展潛能。
“環境好了,現在上山的人也多了,還有人準備回村辦民宿呢。”說起山上的變化,汛橋鎮垃圾分類辦主任尹宗平滿是笑意。
打造高質量的山水江城,村莊美是汛橋鎮邁出的第一步。爭創臺州市垃圾分類示范鎮,就是汛橋鎮從鄉村振興“1.0”時代向“2.0”時代進軍的全新起點。下階段,該鎮即將啟動第三期垃圾分類定時投放屋建設,計劃在全鎮14個行政村新增47個定時投放屋,并且接軌數字化、智慧化。項目完工后實行以點帶面、分層推進,全域開展垃圾革命,讓美好生活更加貼近群眾生活,以人居“舒適度”提升百姓“幸福感”。
小切口,大民生。汛橋鎮里的鄉村蝶變,還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