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興培和老伴孫素琴在院子里晾香腸 方 華攝
如今,香腸隨處可見,早已不是稀罕之物。但是,隱藏在臨海古城的“香腸王”夏興培出品的香腸可謂一物難求,訂單甚至排到了兩年后,而主人也不急于交貨,反而對制作的原材料、配料,甚至天氣,有著近乎執拗的苛刻;40多年后,體力大不如從前,家人勸他坐享天倫之樂時,他又說,“每年有那么多人念著呢,我不能停下來!
12月2日,記者跟隨夏興培,體驗老夏香腸的制作過程,也傾聽了他和香腸的故事。
“只有新鮮的后腿肉
才能做我的香腸”
做香腸首先要講究的就是豬肉。當天6時不到,穿著羽絨服都有點涼颼颼的,不少人都還在睡懶覺的時候,今年67歲的夏興培就已經起床,步行來到離家約一公里的巾山菜場,采購做香腸的原材料——豬肉。
老夏在各個肉攤前來回踱步,觀察豬肉的色澤。對于看上去還不錯豬肉,他會伸出手捏一捏,感覺肉質的緊實度;還會探出頭,把鼻子湊到豬肉前聞一聞,那認真的樣子,仿佛在鑒賞一件古玩珍品。
最后,老夏邊說邊拿起一塊肉,慢悠悠地向記者介紹:“五花肉是不能用來做香腸的。前腿肉有筋頭,用來做香腸也影響口感。只有用新鮮的后腿肉做我的香腸,味道才好。你看這塊肉,瘦肉部分呈粉紅色,肥肉部分緊實,摸上去富有彈性,這才是做香腸的好原料!
當老夏提著精心挑選好的25公斤后腿肉走出菜場時,老伴孫素琴已經開著電動車在菜場門口等候。孫阿姨接過老夏手中的肉,動作麻利地裝進一個蛇皮袋,堆在電動車的腳踏板上,開車把肉載回家。老夏則步行回家。
孫阿姨一回到家,馬上忙碌起來。她將豬肉卸下,洗凈菜刀、砧板和一個直徑約1米的不銹鋼大臉盆,然后將早已備好的“腸衣”一條一條理順,用自來水灌洗干凈,放在盆子里備用。當孫阿姨忙完這一切,老夏才慢悠悠地踱進家門。
“做香腸也是‘看天吃飯’”
夏興培家在臨海市古城小學附近的小巷里,一個老城區的老房子,廚房面積不大,卻整潔明亮。老夏細細地凝視著砧板上的肉,然后才提起刀。只見他一手握刀,一手輕撫豬肉,鋒利的刀口熟練地在豬肉纖維間游走。不一會兒,豬肉就被分成了兩堆,一堆是精肉,一堆是肥肉。
接下來,夏興培和老伴分工合作,他切精肉,老伴切肥肉。對于這道工序,夏興培笑著向記者“透露”:“這可是我們老夏家制作香腸的‘秘決’之一。只有將精肉和肥肉按照10:1的規格進行配比,這樣做出來的香腸,才能不柴不干,不肥不膩,口感正好!
切肉是最費時間,也是最耗體力的,老兩口足足切了一個上午,才將豬肉切好。
隨后的調料也很講究。“白酒用的是50度的高井頭曲,還有鹽、味精、糖、五香粉,每一樣都要按照比例搭配到位,多一分、少一毫都不行。”兩口子用電子秤反復秤量著各種配料的分量,小心翼翼地往秤托上加一點或減一點配料,那認真的樣子,仿佛是在做一項精密的科學實驗。
終于,電子秤上的數字停止了跳躍,兩人也都滿意了。夏興培拿起調料,一樣一樣地灑在肉上,開始徒手翻騰攪拌肉料。這道工序明顯也是個費體力的活,不一會兒,老夏的額頭上就沁出了細密的汗珠,中途還休息了一下。
大約過了一刻鐘,夏興培才停止攪拌。他拿起兩塊布,蓋在臉盆上。“讓肉‘醒一醒’!崩舷慕忉尩,這樣做,調料的味道更好地浸入到肉里,肉就更鮮美了。
又過了一刻鐘,肉“醒”好了。夫妻倆拿出早已清洗好的“腸衣”,將肉通過“漏斗”,一點點塞進一米多長的“腸衣”里,并不時用手捏一捏、捋一捋,使豬肉在腸衣內分布有致,緊實到位。
最后,孫阿姨拿出白色的棉線,將香腸分斷打結,一串香腸就此初具雛形。孫阿姨隨手將它掛在院子里的竹竿上。不一會兒,一排竹竿就被掛了個滿滿當當。
“做香腸的最好時節是冬至前后,天氣越冷,香腸做出來越好吃。做香腸還要看天氣,要陰天,不能下雨,也不能出太陽。因為下雨天,空氣濕潤,香腸晾不干。有太陽的時候氣溫升高,香腸又容易變味!崩舷那笖盗艘幌,在11月共30天的時間里,適合做香腸的日子不超過10天。老夏長長嘆了一口氣,笑著對記者說:“所以說,做香腸也是‘看天吃飯’啊!
為了保持香腸的這一口“老味道”,夏興培對于制作的條件有著近乎于執拗的苛刻,天氣不好,他寧可不做香腸,也不能讓香腸的味道有著一絲一毫的不同。
“每年有那么多人念著呢,
我不能停下來”
“年紀大了,體力不如從前了。有人想吃,就隨性做一點!毕呐d培笑著說,一開始,是因為家里唯一的女兒喜歡吃香腸。老夏疼愛女兒,每年過年前都會做上一些。做得多了,老夏會將香腸分給親戚朋友品嘗,每個吃過的人都說好吃。漸漸地,就有人上門找老夏訂購香腸。再漸漸地,老夏的訂單越來越多,甚至排到兩年后。有很多人慕名而來,只為找尋那一口“老味道”。
一轉眼,老夏家的香腸也已經做了40多年。如今,老夏家的女兒已經嫁人,但是,每個周末,女兒女婿都會帶著孩子來看望老夏兩口子,那是他們最開心的時光。每當這時,老夏就會拿起菜刀,走到院子里割幾段香腸,讓老伴或蒸或煮,熱氣騰騰地端上桌子?吹綄O輩吃得滿嘴流油,老夏的心花就開到了臉上。
現在,女兒有了穩定的工作,老兩口也過上了悠閑的退休生活。“現在不愁吃不愁喝,我女兒就經常說我,干嘛還要做香腸呢,這么辛苦,又賺不到幾個錢。但是我就想啊,每年有那么多人念著呢,我不能停下來!崩舷穆朴频卣f道。
采訪當天,記者看到,在做香腸的這半天時間里,孫阿姨接了好幾個訂購電話,甚至有人慕名而來,直接上門采購了半成品。
當天,家住后塘路怡江苑的印彩琴騎著電瓶車,在老巷子里轉了近半個小時,才找到老夏家。一進門,她就說:“你家可真不好找,我都找老半天了!眴柤霸驎r,她說:“我家的女兒和兒子都喜歡吃香腸。外孫女今年6歲了,每次來到家里都嚷嚷著要吃香腸。我聽朋友說這里的香腸很好吃,質量也很好,就跑到這邊來買!
面對這個熱心的食客,老夏為她稱了5公斤剛做好的香腸,細心地裝在塑料袋里,并囑咐她要在避光的地方陰晾一個星期再吃。
住在附近的老街坊周仁法則是每年一入冬,就開始催老夏做香腸。“老夏家的香腸就是好吃,我吃了幾十年。每年都到這里來買。每年過年桌子上要是沒有這一碗香腸,我心里就感覺少了些什么!敝苋史ê攘艘豢诒乇锏牟,笑著說。
也就是為了這些,老夏說,只要有人想吃,他就會一直做下去,因為這不僅是一份手藝,更是家的味道,是愛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