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下午,永豐鎮內一貨車和電瓶車相撞,電瓶車車主的腿部卷入貨車,動彈不得。在等待救護車到達的40分鐘里,永豐交警中隊事故處理室輔警陳奎和同事羅琴頂著熱日,跪在高溫的柏油路上為受傷女孩散熱。
當大家都紛紛點贊這一暖心舉動時,他們卻擺了擺手,說:“這不都是應該的嗎?”走近陳奎和羅琴,我們發現:制服之下是“退役不退志、退伍不褪色”的初心不改。
“做工作,既要堅守底線,又要將心比心”
今年是羅琴在永豐交警中隊工作的第14個年頭。2007年,21歲的羅琴結束了2年的軍旅生活,在轉年的春天進入永豐交警中隊。新的崗位上,不變的是使命在肩的責任感和一絲不茍的工作作風。
在永豐交警中隊,羅琴的工作崗位是違法處理室的窗口輔警。雖然不似巡邏交警,每天在外風吹日曬,但是各類違法事項、群眾不理解的目光也是一座“無形的大山”。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當地群眾的交通安全意識薄弱、對交通法規不甚了解,認為交警就是“在街上罰款的人”。在處理交通違法事項時,羅琴和群眾經常面臨著“各說各的理兒”的尷尬局面。剛開始,羅琴為此苦惱了許久,但是,骨子里那股軍人的韌勁激勵著她不斷自我反思,尋找突破瓶頸的方法。
“做工作,既要堅守底線,又要將心比心。”羅琴說,有一次,窗口接到了一起摩托車無證駕駛處理事項,車主是一對夫妻。當時,丈夫一直向交警努力解釋,身有殘疾的妻子則默默拉著羅琴,哭訴夫妻倆謀生不易。看著夫妻倆一臉愁容,羅琴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耐心地向他們講明交通法規和相關處罰條例。墻上的時針,從晚上6時指向了12時,夫妻倆終于平復了心情,理解了羅琴的苦心勸導,心甘情愿地接受了處理結果。
而像此類的事件,在羅琴的窗口前每天都會出現。從最初的焦躁到如今的游刃有余,羅琴說自己沒有什么技巧,就是“把崗位當成家的堅持和事事都要做圓滿的執著。”
“我們在部隊受的教育就是為人民服務”
和羅琴一樣,陳奎也是一名退伍軍人。今年30歲的他,曾在東海艦隊服役5年。雖然到永豐交警中隊只有短短3年,但是他很好地完成了角色轉換。
“在新的崗位上繼續為家鄉做一些事,對于我來說,是對部隊生活的延續。”每每說起當前的工作,陳奎的臉上總是掛著一抹笑意,浮現出堅毅的神情。
上午8時到下午5時30分,對前一天轄區的事故進行匯總、對當天的交通事故進行協調。其間,轄區內一旦出現交通事故,第一時間趕往現場處理。晚上6時到9時30分,去周邊的村子里巡邏,向村民們宣傳交通安全知識;下半夜依然保持隨時接警狀態。這就是輔警陳奎的一天。24小時“待機”午休,陳奎卻從未感到疲憊。多年的部隊生活,他早已習慣了“令行禁止、服從指揮”的節奏。
陳奎告訴記者,對于他來說,這不止是一份職業,更是一份熱愛。指揮交通、勸導行人安全出行,在他身上已經形成了“肌肉記憶”。下班和家人出行時,他看到有人闖紅燈、逆行時,經常是下意識地上前勸導;在沒有紅綠燈的路口,他還會主動指揮交通。
有時候,家人和朋友們笑陳奎有了“職業病”。對此,他一臉認真地說:“我們在部隊受的教育就是為人民服務。無論在不在崗,這都是我應該做的。事情雖小,但是我心里非常高興。”
“雖然退役了,但是他們的軍人風格一點也沒落下”
“雖然退役了,但是他們的軍人風格一點也沒落下。”說起陳奎和羅琴,永豐交警中隊中隊長呂祖兵言語里滿是驕傲。
在呂祖兵的印象里,陳奎和羅琴可以說是整個中隊的形象代表。他倆每天都要輔助交警處理多起交通違法、事故,忙的時候高達100多起,但是,他從來沒有聽到過一句抱怨,每次去翻閱羅琴和陳奎的工作清單時,看到的都是清晰的字跡和清楚的登記記錄。
呂祖兵說,日清月結是中隊工作的基本要求。羅琴和陳奎在完成這項“硬指標”之外,對自己還有著一套“高標準”。在他們整理好的工作清單上,可以詳細、快速地找到每一起事故的時間、地點、具體處理情況以及后續的反饋。“標準、規范,一看就是部隊出來的。”這是呂祖兵和同事們對他倆工作的一致肯定。也正是因為這份嚴謹踏實的工作態度,永豐交警中隊的團隊凝聚力越來越強,在群眾之間的好評度越來越高。
“無論身在何處,軍魂裝在心中。”陳奎和羅琴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他們也是萬千退伍軍人的縮影。一段軍旅情,一生軍人志,他們走出了軍營大門,走上了不同的崗位,但是心中的那份責任與擔當從未卸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