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臨海城區往東北18公里,來到彩燈小鎮——東塍,穿城而過,到處是彩燈企業的廣告牌。彩燈是東塍鎮主導產業之一,從上世紀70年代末起步,目前已擁有1400多家彩燈及配套企業,其中規上企業有33家,年產值約40億元,燈珠年產量達700億顆,占全球市場份額的50%以上。今年1至6月,該鎮彩燈行業產值達8.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7.4%。
傳統小產業如何闖出全球大市場?帶著疑問,記者走進東塍。
求進:緊握時代之鑰
“最近國外的訂單基本都出貨了,大家分析一下今年的行情,再交流探討下半年的發展計劃。”8月11日,一場政企座談會在東塍鎮政府舉行,副鎮長楊全才直奔主題,拋出了座談會的主要目的。
“最近公司線上直播訂單依然火爆,6場直播下來,大概接了300萬元的訂單。”臨海市大凡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盧善彪介紹。
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市場中搶抓發展機遇?盧善彪的答案是順應時代、勇闖新路,“我從事這一行20多年了,這個行業的起起伏伏也經歷過不少,自從廣交會從線下轉線上舉辦后,我們就開始試水跨境電商,以阿里國際站作為日常主要直播平臺,每周開展2次直播。”
規上企業探路引領,小微企業抱團發展。如今,臨海燈城創業園已成為小微企業的集聚平臺,園區占地80多畝,建成投用以來,已有69家企業入駐,制定了6個團體標準,推動行業設計標準化、質量標準化、檢測標準化,共同舉辦座談會、培訓會等活動10余場,正計劃籌建“中國(臨海)彩燈行業工業互聯網暨產業互聯交易與服務平臺”,加快“園區大腦”建設。
求變:揮舞創新之炬
8月5日,湖南衛視綜藝節目《向往的生活》中“閃現”一款智能點控全局音控產品,供應商就是浙江長爍燈飾有限公司——臨海彩燈龍頭企業之一。企業產品種類達5000多種,產品90%遠銷歐美、日本等地,年產值近2億元。
“東塍擁有完整的彩燈產業鏈,但產品同質率高、附加值低的情況普遍。”該企業負責人何方開說,“所以,我們就把目光投向了生產相對復雜、但附加值更高的智能化產品,每年差不多要投入200萬元,用于新產品的設計、打板、開發。”
“彩燈成本低、易仿制,很容易陷入‘價格戰’,我們目前正在擴建廠房,計劃加大設計研發投入,推出更智能、更節能、更美觀的彩燈產品。”臨海市雨宸燈飾負責人潘麟棟是一位90后海歸創客,在先后經歷了缺芯危機、原料上漲等狀況后,他更加堅定,要想贏得市場,就必須提高產品本身的競爭力。
企業自主創新,政府全力支持。近年來,臨海市為鼓勵企業加強技術攻關和創新研發,設立“雛鷹計劃”項目,對通過專家評審的企業給予10萬元至20萬元獎勵。健全校企合作機制,為企業和復旦大學、中國計量大學等國內高校院所牽線搭橋。近3年,還有萬力燈飾、大明光電等7家企業通過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
求同:點亮共富之路
眾所周知,彩燈生產存在明顯的淡旺季,旺季一工難求,淡季卻無工可做,如果以旺季的用工需求“養人”,企業用工成本就會大幅增加,所以大部分企業都會選擇把半成品外包給市內外的加工點,完工后收回再統一包裝出品。
“彩燈生產有一半環節要依靠人工,技術門檻也不高,生產流程簡單,家家戶戶都能做,是極佳的‘帶富產業’。但是傳統的外包模式,在中間商這個環節轉了一手,真正到老百姓手里的錢變少了。”楊全才說,現在有了“共富工坊”,相當于有了統一的彩燈分包平臺。
如今,當地彩燈行業已經開啟了“企業+工坊+家庭戶”的生產新模式,由“共富工坊”職業經理人出面,從各彩燈企業接單,派單給各家庭戶加工,最后經過統一驗收,再把合格產品送回企業。
“工坊不僅幫企業降低了用人成本,找到穩定的外包合作伙伴,確保全年穩定生產,還讓老百姓也實現增收,做同樣的工作,但腰包鼓起來了。”屈家村黨總支書記屈賢江點贊。
據了解,自“共富工坊”模式啟動以來,已盤活全鎮60%的剩余勞動力,帶動了800戶家庭年均增收2.2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