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尤溪鎮沙衣遼村的番薯試驗田里,番薯苗長得郁郁蔥蔥,沒有受到持續干旱天氣的影響,這一切,與該村村民和臺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專家的共同守護分不開。
早在一個多月前,臺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楊萬勤和團隊成員在觀察紅薯生長情況時,發現土壤出現了缺水的情況。他們立即通過施用肥料和生長調節劑的方式,恢復紅薯被干旱脅迫破壞的內穩態。楊萬勤說:“我們通過精準施肥的方式促進番薯生長,但在干旱天氣的脅迫下,持續澆水的方式更有效。”
沙衣遼村地處偏遠山區,團隊無法及時為番薯試驗田澆水。村民們得知這一情況后,自發組織起來,每隔三四天,就為這片試驗田澆一次水,從山塘到田間,100多米的路程,他們要走上20多趟,但沒有一個人喊累。
“我們給番薯試驗田澆水澆了快一個月了,最近山塘里的水見底了,我們很著急,馬上把這個情況告訴鎮里的領導。”尤溪鎮副鎮長陳英凱接到村民的求助后,立即與鎮專職消防隊取得聯系,在了解了這塊番薯試驗田的重要性后,消防隊隊員們載著一車的水來到沙衣遼村救急。消防隊隊長孔志勇說:“如果天氣一直干旱下去,我們會每隔三四天上山給番薯地澆水,確保這項研究順利進行。”
看著逐漸恢復生機的番薯苗,村民們懸著的心終于放下了。記者了解到,尤溪鎮共有2000多畝番薯地,由于品質不好,產生不了經濟效益。今年,尤溪鎮與臺州學院生命科學學院建立了校地合作項目,楊萬勤帶領團隊以尤溪鎮農林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在沙衣遼村開辟了6畝番薯試驗田,種植了多個品種的番薯,通過對生態系統碳匯和水源涵養價值、土壤生態改良等方面進行研究和技術推廣,幫助農戶找到最適合的農業種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