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記真是個女漢子!”這是許多村民對她的評價。她辦事雷厲風行,有男性的剛強;她心細如發,又有女性的細致。她,就是上盤鎮頭門社區達道自然村黨支部書記周彩菊。
沒想到
這一“逼”就干了20年
達道村位于上盤鎮東邊,全村700多人口,黨員25人,村集體土地僅30多畝,村民靠捕魚為生。
隨著禁漁期的實施,漁業開始走下坡路,漁民們紛紛為如何走出困境找對策。這時,達道村村領導班子又因“巖倉”問題卷入一場風波。
面對該村內外交困的實際情況,上盤鎮黨委決定調整領頭人,女黨員周彩菊進入了大家的視線。讓眾人沒想到的是,周彩菊得知情況后,頭搖得像撥浪鼓,一口回絕了。盡管如此,鎮黨委領導三顧茅廬,最后以“妥協”的方式,同周彩菊談話:“你先代理村黨支部書記6個月,等我們物色到合適人選再作決定。”
2002年3月,周彩菊走上了村黨支部“代理書記”的崗位。一眨眼,6個月過去,鎮黨委經過走訪調查,一致認為周彩菊工作勤勞能干,有一定的感召力,能挑得起村里的重任,決定任命她為達道村黨支部書記。
“‘代理書記’的情景好像還在眼前,沒想到,一晃已干了整整20年。”周彩菊說。這20年間,達道村先后被市、鎮兩級評為先進黨支部,周彩菊本人也當選為臨海市第十二屆、十三屆黨代表,被評為先進黨員和先進黨務工作者。
沒想到
小漁村20年變成億元村
周彩菊文化程度不高,她靠什么贏得村民的信任和愛戴?許多村民說出了心里話:“彩菊書記處處以身作則,秉公辦事,吃苦在前,她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打動了我們的心,所以我們信服她。”周彩菊上任后,發現村里好幾年沒有安排宅基地,有的村民孩子長大結婚沒有房子,有的全家七八口擠在一間舊房里,而村里一時又拿不出宅基地安排。
面對窘境,周彩菊看到當時的海塘指揮部有10間老屋一直閑置著。她跑去找指揮部商量,能否將老屋賣給村里?經過協商,最后村里以3萬元的價格全部買下來。隨后,周彩菊將這片老屋基全部推倒,重新規劃了9間地基并編號,以抓鬮投標、誰投得高就給誰的方式,以3萬元、2萬元一間不等的價格,賣給了住房急需戶,既解決了村民的住房難問題,又為村里增加了一筆收入,實現了一舉兩得。
紫菜收割季節,穿礁巖一帶的2500畝海上紫菜園蔚為壯觀。養殖戶們開著收割機,將一摞摞新鮮的紫菜收割后裝進船艙。周彩菊說:“臨海市品泊水產專業合作社的幾十戶社員經營著這片灘涂,今年紫菜大豐收,預計每畝產量2500公斤,銷售額達3萬元左右。”養殖戶金賢友開心地說:“我們有今天的豐收景象,全靠彩菊書記給我們村打下的基礎。”
早在周彩菊上任不久,她就發動在家的男女老少,挑塘筑壩,用了半年時間,把這塊100多畝的海涂進行圍墾,再將這塊灘涂地承包給沒有出海捕魚的村民,以增加村民和村集體的收入。
“村里的事與我無關,帶領本村漁民出海捕魚與我有關。”這是周彩菊的愛人李周敬說的話。李周敬是土生土長的達道村人,在村民心中有較高威望,多次被臨海市海洋漁業局評為“致富帶頭人”和“先進個人”。禁漁期實施后,李周敬不斷進行漁業設備轉型升級,改小網為大網,改小馬力船為大馬力船。如今李周敬帶領村里的10艘漁輪、4對接鮮船,在海上開展捕、送一條龍的作業隊伍,成為達道村捕魚的“漁老大”。這對夫妻的辛勤付出,使達道村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全市的億元村之一。
沒想到
小漁村變成了幸福城
每年的臺風季,達道村都是鎮里的重點防臺區域,也是村干部和群眾神經繃得最緊的時候。
2004年8月12日,強臺風“云娜”在溫嶺石塘登陸,處在臺州灣北岸的達道村面臨臺風的正面襲擊。市、鎮兩級領導要求達道村轉移村民,周彩菊發動村干部分頭落實。為確保全村轉移,她迎著狂風暴雨,不顧衣衫濕透,逐戶檢查,確定村里沒人后,自己最后一個離開。臺風過后,村前的200多米海塘壩被臺風沖得蕩然無存,她又發動大家進行搶修。
2008年,頭門港新區將規劃人口20萬,首期啟動區塊4平方公里的建設。達道村被納入整體規劃,需要整村搬遷。消息傳開,村民們都不理解:“我們生活在這里好好的,為什么要搬遷?”再到現場一看,搬遷的地方是一個廢棄的曬鹽場,大家更不愿意搬了。
身為村黨支部書記的周彩菊,召開村“兩委”干部會,說:“大家要認清形勢,我們村既然被納入了規劃,搬遷是遲早的事,遲搬不如早搬。”一席話,把大家說得無理推辭。
“還是我堂妹思想前衛,當時就說這塊土地很有發展潛力。”達道村原黨支部書記周達滿說。周達滿是周彩菊的堂哥,周彩菊接了堂哥的班,當上了支部書記。如今的周達滿,住上了康居小區三層的小樓房,樓下開了超市,對面就是幼兒園,附近還有小學,生活非常便利。
如今,沿著康居路,兩邊是一幢幢新建的樓房。周彩菊說:“再過3年,我也要從支部書記的崗位上退下來了。我相信,從漁村到社區,從漁民到居民,未來的達道村村民將感受到頭門港新區帶來的美麗宜居環境,大踏步走進一座幸福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