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連東海、西接仙居、南連黃巖、北靠天臺,位于浙江沿海中部、長三角經濟圈南翼的古城新市——臨海,正乘著新時代東風快速發展。
在臨海2251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著近120萬人口,其中,鄉村人口達78.54萬人。復雜的人口特質給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帶來了巨大壓力。
作為直接面向廣大群眾提供法律服務和法律保障的行政機關,近年來,市司法局通過實施“民主法治村(社區)”創建倍增行動計劃,不斷拓展基層法治實踐,高質量推進創建工作,積極發掘有典型示范引領作用的培育對象,形成了各級“民主法治村(社區)”候選梯隊。
截至目前,我市已成功創建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2家,省級“民主法治村(社區)”50家、臺州市級“民主法治村(社區)”314家,已命名各級“民主法治村(社區)”鞏固率100%,村(社區)法治宣傳陣地覆蓋率100%。
厚植普法綠地
干部群眾學法成常態
走進古城街道許墅村,法德文化廣場上綠樹成蔭,一旁,百米長的法治文化景觀墻上刻畫著許多法律小知識。在村文化禮堂里,法治電教室、法治讀書室等法治宣傳教育場所一應俱全。
作為村里的“法治帶頭人”,村黨支部書記陳其省正組織村干部、黨員一起學習法律知識,讓黨員切實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半個多小時以后,村民們也結伴來到了法治大講堂,很快,這間可以容納百余個人的文化禮堂便坐滿了人。
陳其省頗為自豪地說:“我們村基本上每個月都會舉行法治大講堂活動,讓村民們多學點法律知識。一開始,沒有幾個人參加活動,村黨支部發動村干部、黨員帶頭學習,現在每次活動,文化禮堂都會坐滿人。”
除了每月的法治大講堂,陳其省和其他村干部們一起總結提煉出普法依法治村“三定”“三抓”“三創”工作法,成立了“和事佬調解室”“小板凳法德宣傳隊”“小方桌維穩調解隊”“小紅帽護村巡防隊”“小紅星和諧幫扶隊”等志愿服務隊,并建立健全矛盾糾紛定期排查與經常性排查相結合制度,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把各類矛盾糾紛化解在萌芽狀態。
在黨員群眾的齊心協力下,許墅村成功入選浙江省第九批國家級“民主法治示范村”推薦名單。
跟許墅村一樣,尤溪鎮義城村、涌泉鎮延恩村、杜橋鎮岸頭村、沿江鎮新興村、小芝鎮和合村等地也建成了一批新的法德文化示范點,他們以各自的“黨建+法治”“紅色+法治”“文旅+法治”微品牌共同組成了“法韻臨海”大矩陣,同時發揮法治文藝節目傳播“短、平、快”的優勢,發動全市各文藝團體創作以法治為主題的小品、快板、三句半等文藝節目,并將法治文化晚會送到社區活動中心、農村文化禮堂、養老服務中心、特殊學校等地,講好新時代“臨海法治故事”,使全社會共同沐浴法治陽光。
法治建設,讓老百姓成了最直接、最大的受益者。就在不久前,家住尤溪鎮義城村的徐阿婆遇到了電信詐騙,面對騙子的層層圈套,徐阿婆運用從法治小品中學到的辨別詐騙的小技巧,巧妙應對,牢牢守住了自己的“小金庫”,她說:“這法律知識還是要多學習,用處大著嘞!”
精準法律服務
打造家門口的“法律專家”
“陳律師,你快幫我看看,我家的獼猴桃園就要保不住了。”在涌泉鎮的法律服務工作窗口,56歲的村民馮老伯拿著一堆文件正焦急地向值班的律師求助。
原來,馮老伯在山上承包了100多畝土地,最近,這塊土地被投資商看中,村集體當即表示要把土地收回去,但這樣一來,馮老伯的獼猴桃可就遭殃了。律師了解完情況后,向他提供了幾個有效的解決方案。
辦公下沉、服務靠前。2017年以來,市司法局牽頭協調29家市相關涉法部門,在市公共法律服務中心創新設立法律服務專員制度,通過各部門、各領域法律專家“坐診”,向群眾開展“點單式”“訂制式”“互動式”普法教育,讓“誰服務誰普法”的理念體現在勞資、醫療糾紛,工傷事故、環保、知識產權保護等行業性、專業性調解過程中。
如今,隨著法律服務向基層延伸,全市各鎮(街道)均建立了坐班制的法律服務工作窗口,全市665個行政村(社區、居)法律顧問100%覆蓋,來自各行各業各階層的3296名“法律明白人”常態化入駐“矛調中心”“法律服務點”“聯村調解工作站”“平安驛站”“心靈驛站”等基層治理工作最前沿,解讀最新政策法規、幫助群眾辦理法律事務、引導群眾依法辦事,攜手打通法律服務“最后一公里”,成為我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生動實踐。
法治工作的推進不僅為村民們撐起了“保護傘”,也為我市這個“民營經濟大市”的企業家們帶來了滿滿的安全感。不久前,我市某自動化公司的商業秘密遭受不法侵害,部分業務骨干、技術骨干集體離職,并在集體離職前就已設立競業公司,開始對外承接業務,對受害公司造成了重大經濟損失。
該自動化公司的負責人得知市司法局有“律調E事通”一站多跨式協同助企平臺,立即前去求助,專業律師團隊與市市場監管部門工作人員協同應對,現場查扣并依法銷毀了集體離職的那些原業務骨干、技術骨干非法下載持有的數據,并組織行政部門開展調解,最終雙方達成和解。
不僅如此,我市還成立了“臨海在線”網上律師調解工作室,在村(社區)法律顧問“e服務微信群”建設已實現全覆蓋的基礎上,將村(社區)法律顧問“進村入戶”服務、“咨詢熱線”線上服務、“公共法律服務網”網上服務和掌上服務等有機融合,實現網上的互聯互通,加速構建網絡立體化的法律服務模式,擴大法律服務覆蓋面,提升法律服務實效。
激發自治動能
美好生活共建共享
古城街道鹿城社區成立于2001年,常住人口2.5萬,老舊小區與商業區交叉錯落、813個居民樓道基本開放、物業管理普遍缺失,這個地處古城中心區的社區一度成為城市的臟亂點、邪教的防控點、治安的亂點……
近年來,社區居民委員會大力發展志愿者隊伍,聚沙成塔,聚水成涓,讓居民成為社區建設的主人,把小社區建設成“大家庭”,積極打造“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社區環境。
9月初的一天,社區黨支部書記方華芬早早地來到鹿城社區辦公室,緊急處理應對臺風的各項安全措施。安排人員檢查社區里的電網、下水道等設施成為了她一個上午的重要工作。匆匆吃完午飯,她又和社區工作人員一起走訪轄區內孤寡老人、困難群眾,直至晚上8點,她才完成了這一天的工作。
在旁人看來是苦差事的工作,方華芬一干就是12年。為了解決居民實際困難和社區治理難題,在市司法局的幫助下,方華芬創新推出系列舉措,制定了堅持黨員“三會一課”、紅十字會員日等制度,開展“黨員義工日”“紅十字志愿服務日”等活動,先后成立了以社區老年志愿者為主要力量的“夕陽紅守護隊”、由10位黨員和志愿者組成的調解團等31支不同專業的志愿服務隊。
一項項有力的舉措推動社區從單一管理向全民共治轉變。社區5個大片、10個管理網格、550個樓道中,社區黨建、社會工作和社會組織實行“三社聯動”,形成以基層黨員和志愿者為主體的“黨建+紅十字深入社區服務”基層治理模式。
放眼全市,古城街道鹿城社區只是民主自治的一個縮影。
在涌泉鎮延恩村,村“兩委”積極探索“鄉賢治理”新模式,將基層自治形式延伸發展為“民生亭長制”。目前由該村村民推舉的7位德高望重的村民擔任“民生亭長”,每日輪流值班。他們對村情村事知根知底,能及時為鄉村治理出謀劃策,深受村民的信賴和歡迎。
在桃渚鎮永興村,有一支由村兩委、退伍老兵、黨員組建成的法治知識宣講團,他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講解近年來發生率較高的“養老陷阱”“非法集資”“電信詐騙”等科技成分較高、專業性和隱蔽性較強的違法行為,給村民們及時補充法治知識,提高法治意識。
……
美好的法治社會是人人共建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群眾的呼聲是“第一信號”。市司法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群眾所盼就是未來所向,我們要始終以人民為中心,匯聚全體人民奮斗之力共建共享,讓老百姓一直擁有幸福的生活。我們力爭到今年年底臺州市級以上‘民主法治村(社區)’占比不少于75%,讓法治的春風溫暖每一個角落。”
記者手記:加強法治鄉村建設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全面依法治國的基礎性工作。市司法局找準司法工作精準發力的切入點,結合我市實際情況,矢志不渝地做好普法教育、提高涉農執法水平、完善涉農公共法律服務等各項工作,以法治方式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在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中體現出司法擔當,進一步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