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出版發行,其中第二十一章里面提到“努力建設一支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立足新發展階段,建設一支梯次合理的村級后備人才隊伍,是解決農村人才缺乏、村級組織后繼乏人等突出問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關鍵之策。
明確選拔機制,選好“人才苗”!班l村振興,人才為先。”要始終把人才振興作為謀劃和推動鄉村振興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培育村級后備人才推動人才振興。那要怎么培育呢?這第一步就是要“選苗”,要根據基層不同的工作需求,劃定“選苗”范圍,有計劃地從文化水平高、致富能力強、熱愛群眾工作,特別是年輕黨員中,層層篩選出一批“好苗”作為村級后備人才進行培育。再把甄選出來的“苗子”按照年齡、學歷、經歷、特長等進行分門別類,一苗一標簽,編入“青苗”信息庫,在培育過程中實行“動態”管理,及時摘去“壞苗”,形成優勝劣汰、能者上庸者下的正向激勵機制。
創新培養模式,育好“人才苗”。選拔“好苗子”是關鍵,那培好“土壤”更為要緊。好的土壤才能育出優良的品種,把村級后備人才集中起來,以“組團式”培訓為基礎,加強理論學習,通過黨校老師、業務能手、領導干部授課等形式,開展全方位、多領域培訓,在思想上給后備人才“澆澆水”。組建幫扶導師團,邀請現任村干部、優秀農指員、業務能手等,對后備“人才苗”進行“一對一”悉心照顧。開展崗位歷練,以設崗定責給后備“人才苗”交任務、“壓擔子”,多與群眾打交道,多下田間地頭,讓根在群眾這片“土地”上扎的更牢更深。
健全評價體系,評出“優等苗”。堅持把評價貫穿到選拔、培養、歷練、使用全過程,實行村級后備人才動態評價體系,針對不同的項目由不同的人進行評價,避免出現“外行”評價“內行”的不公現象,例如理論培訓表現由授課老師評價、崗位歷練由幫帶導師評價、農業發展由農指員評價,以及“苗”間互評、自評,科學、分類、精準評選出“優等苗”。與此同時,暢通用人機制,對表現優異、能力突出的后備“人才苗”,在村“兩委”班子成員出現空缺時,按照及時使用、量才使用、發揮所長的原則,對“優等苗”“大膽用”,才能保證村級后備人才留得下、用得上。